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养生之道带字图片?国医大师—张灿玾的养生之道!

大家好,关于养生之道带字图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国医大师—张灿玾的养生之道!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张灿玾,1928年出生,山东荣成人,首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教学、临床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为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文献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校注》《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学》等专著。

2、养生之道,前人论者甚多,流派甚广,有仙家之论、道家之论、释家之论、医家之论等。历代论此道者,亦各有所宗。然知其道者,习之有益,不仅可健身,亦可延年;若不善其道者,强而行之,流弊亦自难免。就医家而论,历代著述,亦有异同,当因时、因地、因人而用,不可以贪欲之心,强求其功,反易为患。

3、我本不善此道,然八十余年岁月,疾病缠身时有之,生活困扰时有之,悲欢离合时有之,外邪冒犯时有之,此皆人生之难以逃遁者。必经心以应对,方可保此五尺之躯、方寸之心。就医家所论,我仅遵《黄帝内经》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及“形神兼养”之法则,在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适当调节而已,别无异术可传。今仅就素日所行,略陈管见。

4、1幼承庭训,效法先辈

5、在我家族中的前几代人,多有高寿者。高祖享寿八十有余,无疾而逝。曾祖六十余岁,死于痢疾。祖父享寿八十有七。先父亦享寿七十余岁高龄。在他们的生活历程中,我体察到他们在艰难的岁月中,如何注意保养身心,以便更好地去完成应尽之责与未竟之业。这就是他们的主要经验,对我的影响较大。

6、在青少年时期,父亲总是孜孜不倦地为我讲些做人行事的道理,其中亦不乏养生之论与为人之道。祖父则以不言之教影响着我们:他为人治病,不求财物,勤于劳动,不知疲倦;生活俭朴,不择衣食;艰难困扰,乐以忘忧。到八十多岁时,尚头脑清楚,体可负重,步履康健,饮食如常。他的一生,并未专心致志讲求什么养生之道、长寿之法,但却健康地活到如此高龄。这就是无所求而有所得、无为而有为的结果。我从中悟出了许多健身养性的道理。在我后来的生活中,汲取了我祖父与父亲的许多经验,并竭力效仿他们的做法,实践他们的教导,虽然我的体质不如祖父健壮,但也想力争康健,多做些有益于社会之事。

7、张灿玾先生书法作品《丰年岁月》

8、2勤于书卷,情趣务多

9、在随父学医之际,我一方面背诵医书,一方面补习文化,因而养成了勤于书卷的习惯。若一时不读,则惘然若失。故一生中最大的兴趣,莫过于读书藏书,积年累月,共得五千余种。读书对我来说,乃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也是最好的享受。遇有不快之时,常读书自慰,遇有不眠之夜,则挑灯再读。根据我多年的体会。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神的良策。

10、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欲解除诸般烦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则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知识,就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妥善地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减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宽松和安慰,起到不养而养的作用。宋人尤袤,一生好读书,常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疾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善读书者,自知其言之不谬也。

11、我祖父和父亲都是京剧爱好者,喜爱胡琴和传统的打击乐器,也会演奏些一般的曲调和套数。我在少年时期,就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爱看戏,爱听音乐。我学习过多种乐器的演奏,如京胡、二胡、笙、笛、箫、唢呐、小提琴、口琴及锣鼓打击乐等,晚年又习古琴,喜爱奇石。因为有这些情趣爱好的调节作用,所以我的生活、工作、学习,虽然很紧张,但并不枯燥和单调,精神上也很舒畅。此后,我又不断发展多种爱好和多边活动,诸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利用这些爱好,可以使精神负担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减少疲劳,使脑力得到适当休息。此亦养神之一法也。

12、人之生机,随春夏而生长,随秋冬而收藏,这种周期性活动,是自身的一种规律性,故必应之而行,则人体安和。我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节衣着,尤其注意保温。若不慎审,偶或感冒,立即服药。若迁延时日,一则拖延难愈,二则常可诱发他病。另外,每出行带衣较多,可防天气突然变冷。《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特别强调阳气的重要意义,很有道理,我亦注意此事。因阳气一伤,则防卫无力;阳气一失,则生机立危;阳气竭尽,则孤阴难存。故需注意加以保护。

13、《吕氏春秋·重己》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间,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这句话虽然只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但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在生活方面不可过分贪求优越。我的饮食习惯是: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用,菜类则以蔬菜为主,既有利于身体,又可保持肠胃通畅。青年时期虽能饮酒,但不成癖;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故脾胃健康,食欲常盛。食量不减,可以保证后天之本。衣着不求华美,只求四时可更换为是。少壮之时,坚持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活动关节。住处不尚豪华,只求工作方便。保持简朴,惟行俭约,既不丧志,又可养形。

14、所谓知足,非指不求上进,不求提高,不求发展。而是说对一般的现实生活条件,自当满足。我的一生,从不放弃奋斗目标而去追求不必要的奢望,这就是我在物质生活方面坚守的原则。因此,也就不会有过多的烦恼。

15、安乐,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孔子曾自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说他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忧患与安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在于认真地对待和妥善地处理。孔子所说的,就是把忧患转化为安乐的实例。我的一生也遇到过多次忧患。如青年时因膝关节病几乎致残,中年时期两次住院,及至影响工作能力。在患病期间,尤需记取名人名言,效仿先辈正确对待忧患的态度,激发起各种情趣和爱好,在忧患中寻求安乐。所以在多次的忧患经历中,终能争取身心不受大的影响。否则,很容易在忧患之中,一蹶不振,则身心之健康,自难维持。

16、人之生也,百年之过客,匆匆一世,欲有所为,忙亦必然。然而人的精力与体力毕竟有限,欲以有限之体力与精力,去完成无限的事业,就需合理地安排、科学地调节,才可保证精力与体力久用而缓衰。我在青少年时期,农忙季节下田劳动,都带一本书在休息时阅读。工作忙碌时,利用休息时间,可读一点提神的书,阅读专业书劳累时,可以改换专业外的书。兴趣的交替,兴奋点的转移,日久自成习惯,既不劳累,又可休息。

17、《旧唐书·孝友传》云:“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赐以缣帛。”我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听父亲讲过此事和唐代宗所谓“不痴不聋,不为家翁”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对待一些家庭琐事的态度,很有启发性。我的家族,历来人支旺盛,丁口众多。祖父、父亲和我都曾经历过四世同堂的阶段,也基本上是这样去对待一些琐事。就是在社会活动中,凡非原则性重大问题,也是以忍让为是,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所以未曾发生过人际关系过度紧张的局面。不强加于人,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造成身心不快。此亦养性之法。

18、我国神州大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奇珍异物,山川寄人以灵秀,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人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等居此乐土,住此佳境,何不在风和日丽之日,花香月朗之时,约两三知己,做一番江山闲主。以赏此无限江山、无穷风物,既可以赏心悦目,亦可以遣兴抒怀。信可乐也,斯可乐也。

19、我自来济(编者注:山东济南)之后,数十年间,公务繁忙,曾行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公事之余,亦曾览诸海岳山川、江湖胜迹。或登高而歌,借以呼天吸地;或极目而望,借以俯察万物;或置身洞天府地,借以探索幽隐;或游观古今胜迹,借以凭吊岁月沦桑。当此之时,既可一新耳目,又可遣兴抒怀,不知老之将至。兴有未尽,归后或为游记,或为诗词,或发议论,或谱歌曲,或言志,或咏言,忘身于物外,寄情于物中,犹可谓养神之善举也。唐人王勃《滕王阁序》曾谓“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之生也,当有所作为于社会,老之将至也,不可无伏枥之志。回首当年,展读昔年笔墨,亦可增欣慰之心,忆少壮之情,不亦快哉。

20、总之,养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包括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养神尤为重要。神虽寄于形,然形常随神而动,故神伤者,形难健。故必寓养生于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凡事顺其自然,衣食温饱亦足矣。适寒暑,节哀乐,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再辅之以必要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则长生虽不可及,而长寿亦能有望。

21、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6年9月刊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