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农业生产类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秦汉时代,湖南同中原和关中地区比较,仍然是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耕作方式较落后的地区。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比较优越的。正如司马迁所说,当时包括湖南在内的"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蕨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些麻偷生,无积聚而多贪。是故江、秦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种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秦末和西汉末、东汉初年的战乱期间,湖南均不是主要战场,所受影响很小。故随着人口的增殖和劳动力的增加,洞庭湖区垦田工程的开展,秦汉数百年间,湖南的农业生产不断获得发展,至东汉初步成为全国重要农业区之一。
2、首先是农业生产力在逐步提高。考古材料证明,湖南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凹"字形铁口锄、削等铁制工具后,至战国时期,铁器已相当普遍。秦在湖南的统治时间很短,属于秦代的铁器,湖南出土的很少。仅1957年发掘的长沙左家塘一号秦墓有铁口锄二件。西汉前
3、湖南各地发掘的东汉墓出土的铁器就更多。长沙地区发掘的200多座东汉墓,出土器物中铁制的生产工具和兵器,占绝对多数。常见的铁生产工具有凹口锄、铲、斧、锯、刀、车害等,种类进一步增多。铁兵器流行长剑、环首大刀和戟。许多杂用器具也是用铁制造的。
4、中期的铁器,湖南出土的数量虽相对少,但分布面广,并且种类也有增加。例
5、如:197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时,在填土中发现一件铁夯锤和一件木柄铁口重;1983年,在淑浦县江口西汉中期墓葬中,出土铁斧一件;同年,在汨罗县汨罗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中,出土铁锄一件,铁斧一件,铁制环首刀二件,铁灯一件。
6、从湖南发掘的西汉后期墓葬看,铁器较前期有明显增加。例如,1983年发掘的岳阳市北郊桃花山西汉墓(大多数属西汉中晚期),出土的铁器共11件,计剑一件,重二件,斧一件,匕首二件,矛一件,铁码子四件。1978年发掘的淑浦马田坪西汉后期墓和新莽墓中,也发现一批铁器,其中有凹字形铁锄三件,长方形铁斧一件,铁剑一件,铁刀一件。
7、湖南各地发掘的东汉墓出土的铁器就更多。长沙地区发掘的200多座东汉墓,出土器物中铁制的生产工具和兵器,占绝对多数。常见的铁生产工具有凹口锄、铲、斧、锯、刀、车害等,种类进一步增多。铁兵器流行长剑、环首大刀和戟。许多杂用器具也是用铁制造的。
8、地区,如益阳县1981年发掘的羊舞岭一座东汉墓中,出土铁剑三件,铁制环首刀七件,另外器形不明的铁片一件。1983年在醴陵县发掘的一座东汉墓,出土铁灯一件、铁釜一件、铁釜架一件。
9、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秦汉时代湖南的农业生产工具除铁器外,还使用木制的来耜。1952年在长沙西汉晚期203号墓中,出土了来明器八种,形状大小都相同,是一种由木柄和宽平木叶组成的取土工具,木叶前端又分叉为两齿;还有木耜明器二件,与木耒相似,但木
10、叶前端不分叉,聚敛呈三角形。1975年在长沙西汉中期曹娜墓中发现木耜实物一件,长约65厘米,木柄为一圆棍,木叶前端磨损呈凹形。
11、总的来说,秦汉时代,铁制农具和其他铁制工具、器物,在湖南各地更为普及,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一些先秦时代所未有的新工具,这对湖南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无疑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2、无论从考古材料还是文献资料看,秦统一后至东汉时期,牛耕技术在全国各地逐步得到了推广普及,湖南虽缺乏直接证明材料,但牛耕的开始推广最迟也当在东汉时期。因为从地理位置看,湖南处于湖北、安徽、福建、两广、贵州之间,既然周围这些地区都有材料说明牛耕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湖南地区就不会例外。《风俗通》作者应劭曾在武陵(今常德)居住多年,他对牛耕的认识无疑也反映了常德地区当时的实际情况。
13、其次,秦汉时代湖南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产量的增加。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许多农副产品。经鉴定,这些农副产品主要有如下几类:
14、1.谷物类。有稻、麦、黍、粟等。稻又分籼稻、粳稻、糯稻,有芒和无芒,长粒、中粒和短粒等品种。麦有大麦、小麦。
15、2.豆类。出土的为豆制品,经鉴别有赤豆和大豆两种。
16、3.瓜果类。有甜瓜、枣、梨、柿、橙、梅、杨梅等。
17、4.蔬菜类。有葵、芥菜、冬苋菜、姜、藕等。
18、5.动物类。属兽类的有黄牛、山羊、绵羊、犬、猪、马、兔、鹿等;属禽类的有鸡、雉、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
19、斑鸠、鹬;属鱼类的有鲤、鲫、鳃等。
20、除上述实物外,从出土的竹简《遣策》的记载看,还有橘、竹笋、芋等。
21、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原料看,丝织品的纤维,经科学测定与野生的作蚕丝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与现代桑蚕(即家蚕)丝的结构形态一致,丝织品的原料应属家蚕丝。麻布的纤维原料,经鉴定,细麻布为芒麻,粗麻布为大麻。同时出土的还有麻籽,经鉴定属大麻,与现今湖南的麻种籽相似。这说明秦汉之际湖南地区麻的种植已比较普及,并且已知桑蚕生产,特别是长沙地区西汉初年,栽桑养蚕的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某些文献记载看,西汉时代湖南的桑蚕生产还不够普及,至东汉才进一步得到推广。如《后汉书.刘般传》载:"今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所谓"滨江湖郡"即包括湖南。《后汉书·卫飒传》载:建武年间,茨充接替卫飒任桂阳太守,"教民种植桑、柘、麻、纻之属,劝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茨充对于桑蚕种植在湖南地区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做出了贡献。
22、一座西汉墓中,发现用于贮藏粮食的陶
23、罐十余件。其中大者高达80厘米以上。据前引资料,长沙西汉墓中还曾出土"万石仓"粮食仓库模型。岳阳西汉墓中,出土陶仓模型五件,均为敛口,深腹大平底,腹内有棱带,自上至下,垂直刻有"石"数标记。湖南各地东汉墓中出土的粮仓模型,比西汉更多得多,在一些小型墓葬中也有出土。按其形制和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
24、1.圆形平底仓。由仓盖、仓身、仓底三部分组成,中部开一仓门,门下有时还有进仓的楼梯。
25、2.圆形三足仓。仓身底下有三根短足,使仓底与地面隔开。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陶仓。
26、3.干栏式仓。仓身呈长方形或圆筒形,仓底有四根立柱为仓足。粮仓模型的普遍和大量发现,说明两汉时代湖南农业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粮食作物产量增加,囤储余粮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27、由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东汉时代湖南粮食开始大量外调。《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七年(113年)九月,"调零陵、桂阳……租米,赈给南阳、广陵、下邳、彭城、山阳、庐江、九江饥民"。这是见诸文献的关于湖南粮食大量外运的最早记载。
28、两汉时代湖南的家畜家禽饲养业也相当发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策》,所记载随葬物中有"土牛五十"、"土羊百"、"土豕廿"、"土犬甘"、"土鸡五十"等等。湖南各地出土的猪、羊、犬、鸡等家禽以及猪栏鸡舍的陶制模型,数量很多。各地出土的陶制猪圈模型,形式多样,在通风、卫生和积肥等方面设置科学合理。所出土的陶猪圈,少数为单一的"独立式",或与住房相连的"连屋式",大多数是同厕所相连的"连茅式"。牲猪在饲养方式上从过去的放牧转变为大量圈养,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养猪积肥,建立起猪﹣肥﹣猪间的良性人工生态循环,这是东汉时期养猪业取得的重大进步。长沙、常德、衡阳等地东汉墓中都出土了鸡舍模型,有的呈长方形屋状,正面开门,墙上另开窗户或通气的孔,有的为半球形、平底、舍身下部开门。养猪和养鸡都需要足够的饲料粮,养猪业和养鸡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湖南粮食生产和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湖南#?#湖南历史#?#文章首发挑战赛#?生产水平的提高。#湖南#?#湖南历史#?#文章首发挑战赛##马王堆##长沙#?
关于农业生产类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