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万年历中的三伏天,以及我来说说“三伏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今年的夏天,开头就给了人们一个下马威。持续高温。37、38°几乎属于正常。这还是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节到小暑进伏天”。跨进小暑,此时节有一个特别的节点,就是入伏。入伏后气温还会继续走高,来几个超40°的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今年入夏后雨水偏少,都存放在老天爷那儿呢,说不准什么时候一股脑地全给落还回来。高温潮湿看来是肯定的了。长三角地区闷热的天气让人总感到身上黏黏糊糊的,很不舒服。要注意防暑降温。古人认为三伏天的伏就是趴地不动,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人也宜伏不宜动。
说说三伏天。所谓的“三伏天”,就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这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时间段。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所谓“热在三伏”就是这个意思。三伏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民间谚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意思就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初伏)的时间起点,而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起始时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一般来说,初伏固定为10天,末伏也固定为10,而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因此三伏天总共持续30天或者40天。初伏出现的时间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是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时,中伏就为20天。因此我们只要了解“庚日”,就很容易推算出三伏的具体时间。那么什么是“庚日”呢?这要得详细说一说,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来记录时间,即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起组成60甲子来记录日序,60天为一个循环。因此这里的庚日,就是带“庚”字的日子,庚日总共有6个,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每个庚日相隔10天,这也是初伏和末伏共有10天的原因。对照万年历,2022的三伏天应该是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初伏是从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中伏从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末伏从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三伏”大幕即将开启,面对卷天席地的滚滚热浪,人要学会稍安勿躁。夏日的清凉不见得只在密林之中,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所以宜静不宜动。记住老祖宗的教诲,不会是一件坏事。暑热不可避,人心却能静,沏上一壶茶,捧上一本书,观日升日落,看云卷云舒。深居退藏,韬光养晦,退隐守心。人生有闲忙,心静自然凉。
OK,关于万年历中的三伏天和我来说说“三伏天”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