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中药养生的优势,中医的优势与劣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药养生的优势,以及中医的优势与劣势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和思维源于儒家“贵中尚和”的理念,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思想的集中体现;“调和致中”为中医治病之最终目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中医治病之最高法则。国医大师孙光荣常言:中医之精髓在于一个“中”字,乃不偏不倚之意,调偏颇之阴阳,使阴阳之平和,为中医治病之要;临证处方应以“和”为贵,忌克伐太过,有时处方用药看似平淡,却每愈疑难杂症,常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2、中医理论体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其精髓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阐述最完整、经验累积最丰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强调整体,属有机自然观,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一体”,是当今世界最受热捧的自然医学。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正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道本源论、气一元论等哲学思想,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是和西医相较最大的优势,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疗、保健等各个方面,对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具有指导意义。钱老早就指出:“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因为西医理论离“科学”越近,离“患者”就越远;于微观越纠结,于整体就越疏远。

3、中医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其理论形成之初就有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医学模式思想。这种体现环境、社会、心理与生命和谐统一的医学模式与西医相比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具有现代科技思维不可替代的先进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医学。而西医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动物医学模式。

4、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优势。三因制宜、个体化诊疗及整体调节思想,不但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治疗学的发展趋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对诸如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身疾病、老年病及多系统损伤等一系列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解决了许多西医“头疼”的问题,显示其不可替代性。如西医对人类4000多种常见病,90%以上无药可治;7000多种罕见病,99%以上无药可治;很大一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不如不治。尤其在面对人类医学尚未认识的疾病时,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超前性却具有西医学难以比拟的优势。

5、集中体现在药食同源、不良反应小、效宏价廉等方面。药物是方剂的基础,方剂是药物的合理运用。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如桂枝汤,药虽五味却有生姜、大枣两味食物。更为神奇的是,桂枝汤辨证加减可用于治疗各种外感及内伤杂病。无怪乎伤寒名家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其能治疗诸多疾病也正是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思想的完美体现。

6、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给亚健康即“有证无病”状态提供了广阔天地。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并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为后世医学提供了“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养生保健思想。WHO于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7、1过于注重整体、功能、直觉,忽略分析、结构、实验的思维方法

8、从整体、功能、动态上认识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代表了生命科学的方向。但同时也存在着不重量化、不重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生理上细节不清、病理上结构不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模糊性,其理论也具有一定的“万能性”、僵化性。

9、2与古代文化结合有余,与现代科技结合不足

10、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科学的属性。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其概念具有内涵有限而外延无限的特性,而自然科学的概念却拥有内涵丰富而外延有限的特征。中医中的许多概念诸如气、阴阳、五行、神等都具备人文科学的概念特点而不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概念特点,因而也就决定了中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模糊性”。

11、中医理论体系乃由长期历史积淀而成,其知识体系浩大而繁复,古今学者皆缺乏系统整合、提炼升华及规范化研究,以致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与内容明显滞后于其学术思想的发展。古今医家至今未能真正建立充分体现内在规律、概念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便于理解的中医理论体系。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对具有整体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特征的中医理论的本质、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研究中有模仿和照搬现代西医研究模式的倾向,这种基于“还原论”思维的研究方法忽略和淡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使中医理论的自主创新举步维艰。

12、中医辨证方法繁多,各家辨证理论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成因与临床背景,研究视角也大为不同,因此,娴熟的临床辨证往往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临证心悟。中医证型微观指标及数据的不足也使得中医临床诊断效率及准确性有所不及。

13、中医的病因分类从最早的《素问·调经论》:“夫邪之所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到张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再到宋·陈无择的“三因分类”,尽管宋以后虽还增有“新感”“伏邪”“内生邪气”“瘴毒”“疫病”等病因分类,但与西医相较这些分类方法却不免过于简单、不够细化,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包容性还有所不足。随着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新的病因不断出现,中医现有的疾病分类方法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14、中医的辨证论治、证候分析以表现于外的各种“象”为思维的出发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是定性充分、定量不足。如:临证医生根据患者表现于外的病理之“象”,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疾病的部位,得出一个证候类型,然后处方遣药。显然这种定性明确、定量不足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区分一个患者的患病程度只能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去判断,无法做出定量的分析。

15、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质量标准。其中,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标准既有《药典》标准又有卫生部颁布标准,还有地方中药材标准。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现状可概括为多、散、低。多是数量多、标准多;散是指有的收载成册,有的单页颁布,缺乏系统整理;低是质量标准控制水平低,许多标准长期没有随科技进步而进步。在某些政策鼓励因素下,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也时有“放宽”。

16、中医学是一门复杂性学科,中药药理学研究不仅是中药研究更是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从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至2015年第10版《药典》出版,通过与2010年版《药典》相比较,在基本药效方面仍然有近一半的药物尚不清楚,近1/4的药物未见有药效的基本研究。此外,所收载的成药,其复方药物组方的现代药理学基础基本上不清楚。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