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什么药代替麻黄的一些知识点,和跟着青医学中药之麻黄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脉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灵或捣绒用,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风疹瘙疼: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的根和根茎。味甘、微涩,性平,归肺经。因表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
姜春华经验:哮喘汗出不忌麻黄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麻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又不用麻黄。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如果喘平下来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为了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不良反应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百家名医临证经验》)
刘渡舟经验:麻黄治喘,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薏改仁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楚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也。(《刘波舟临证验案精选》)
谢海洲经验:麻黄蜜炙后,发汗作用降低,平喘作用增强,麻黄用于喘证,不论虚实皆可用,因肺主宣发肃降,麻黄直接调节肺气宣降活动之能力,有助于恢复肺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用于牌喘,单用补肿纳肾之品乏效时,酌情适量配伍,常可收到较明显的疗效。可与尊劳子、杏仁配伍,调畅肺气,止咳平喘:也常与石膏、杏仁配伍,主治外邪郁而化热,肺气不宜所致的发热、胸痛、痰黄等症,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应为1:3,可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言肺之目的。麻黄宣肺气之作用还可应用于暴感风寒之失音,效确。
麻黄配黄芪、桑螵蛸、益智仁可治疗遗尿(5-14岁),麻黄用量为2.5-10g.取其通阳化气,气化恢复,配合当气温肾,固脬缩中之品,使开合有度,遗尿自止。(《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于己百经验:治疗小儿遗尿,考思思儿常有睡后不易叫醒而尿宋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到麻黄汤兴阳不睡副作用、别称“还魂汤”的启发。所以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辨证处方的前提下,常常加入麻黄汤之主药麻黄10g.桂枝10g,以充心阳,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一于己百》)
朱进忠经验:麻黄发汗新陈不同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老师说,者家都云麻黄辛苦而温,宝肺气、开膝理,透毛窍、散风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一个药物。若与桂枝配伍则发汗的作用更强,虚人用之不慎,可使汗漏不止。然新陈不同。曾记得在北洋车阀混战初期,当时遇伤寒病,开麻黄汤后没有一例发汗者,初开麻黄6g,后开9g,最后开至18g,服法遵仲景法,一例也未发汗。反复诊视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的典型证候,久久不得其解。及至到数个药铺一看,才稍有所悟。因地处雁北,脉黄满山遍野皆是,患者用药均用自来者,药铺所存者均为数年至十几年的陈货,陈久者字温发散之功已减,基的已消失殆尽,所以前开之麻黄汤均无发汗之功。乃嘱患者一样改为新鲜琳黄9g(干品),果然服后效如桴鼓,汗后病愈。自此以后,凡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者,一律应用麻黄采后1年之内者。(《黄河医话》)
王玉英经验:顽固性咳嗽的治疗,宣肺驱邪外出为第一要务。王师好用生麻黄驱邪外达,宣发肺气。她常说:“肺气不宣则不能降,致肺气上逆,遂咳嗽不愈。”又说:“病根不除,咳嗽焉有愈期。而久陷之邪,又非一般发汗透表药能驱。而麻黄却可建奇功,无论寒热,均可恰当配伍使用。”麻黄性温味辛,辛能开其闭,温可散其邪,最能拔除深陷之邪,为宜发肺气之要药。《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日解表,实为开肺,虽已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故王师对于外感后久咳不愈,无论有无表证,均首选麻黄为用。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作用峻猛,药效显著快速,一般服约1-2剂即可见效。成人生麻黄常用量为3~9g,小儿常用量1-3g;炙麻黄成人常用量为5-12g,小儿酌减。具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级急,的情用量。心肾阳虚者(心肺功能衰竭者)禁用、阴虚肺燥咳嘴或兼见咯血者(肺结核咳嗽者)等禁用:素患高血乐患者应用麻黄时,用量应小,一般不超过5g,服药时间应短,不宜久服:不能用麻黄者,可用紫苏叶代替,但用量应大,一般常用12-15g.[刘恩钊,王玉英,李新民王玉英治疗项固性咳嗽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18]
邵长荣经验:麻黄宣肺平喘,剂量在6-12g.为治喘良药,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性躁、出汗、心悸等表现以及升高f血压的情况。邵长菜用药则力求避免这些副作用。①麻黄根配麻黄:麻黄根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收麻黄散越之性。《本草纲目》日:“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现代药理也提示,麻黄根能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②麻黄改用黄判子:黄荆子足马鞭科牡荆,属黄荆的果实,性温,味辛苦,有祛痰中喘作用,而无麻黄升高血压和心悸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哮喘发作较重者,常在不增加珠黄的基础上同用黄荆子:或对伴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的老年哮喘患者和哮嘴轻度发作者,则改用黄荆子。③加重芍药、五味子用量:赤芍、白芍同用,剂量在15-18g.赤芍理血,白芍理气,调和营卫,气血同治;五味子敛肺降气,宽胸安神,剂量在69g。三药不但可以防止麻黄的副作用,还可提高平喘效果。(《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董漱六经验:麻黄治哮,重在配伍。麻黄有发汗解表,平喘利水之功,列辛温解表约之首,有治哮平喘圣药之称。麻黄治哮,重在配伍,故功效卓著。合桂枝发汗散寒:合石膏宣肺清热:合桑白皮清肺达邪:合葶苈子宣肺下气:合射干祛邪化痰定喘:合厚朴理气宽胸平喘,合党参益气调牌,宣肺定喘:合熟地黄滋肾纳气,温肺止咳;合附子温肾阳,宣肺气,化痰治喘。既适用于寒哮、热哮,亦可应用于实证、虚证,通过不同配伍又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哮喘。至于麻黄用的剂量,轻证用1.5~3g;重证用3~9g,最多可用至15g,应用得法,并无副作用。对实证顽固病例,剂量一定要重,轻则无效。小儿用量般较成人减少,若剂量减少过多,则会影响疗效,因婴幼儿服药重在头煎,且有浪费现象(如拒服、区吐等),加之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宜速战,剂量过小则疗效不著。对高血压的哮喘病人,只要配伍得当,般亦无副作用。(《申江医萃续集内科名家董漱六学术经验集》)
赖义初经验:麻黄,辛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发汗解表,宣肺平暖,利水之功效,但因发散力强。体虚多汗,阴虚失血,虚证咳嘴及夏季不官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麻黄根始见丁《本草经集注》,甘平,入肺经,功专止汗。三味药原于同植物,但性味不同,作用相反,世人喻之水火不相容也。赖老师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把功效相反的麻黄与麻黄根作为对药,配伍应用,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他认为,二味药一散收,刚柔相济,起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使散可发表透邪,宣通肺气;收则“至卫分,固腠理"(《本草纲目>),可谓“一开一合者,阴阳之道也”。临床应用时,麻黄-般每剂3g左右,量虽轻,而能解表透邪出皮肤毛孔之外,宣肃肺气止咳平喘于内,加麻黄根3g配伍,使麻黄驱邪而不伤正,发汗而不伤阴,雨肺不致太过。二药配合,既无发散太过之虑,又无留邪之弊,无论老幼体弱,有汗无汗均可应用,且不受李节制约,随症使用,效果甚佳。例如:金某,男,70岁,1993年10月27日就诊。I周前受凉后身痛,流清涕,身热,汗出,咳嗽,少痰,纳减,二硬自调,舌淡红,苔薄,脉浮。证属外感风寒,肺卫失宜。方拟:麻黄、麻黄根各3g,桂枝45g.当归甘草各6g,木瓜、杏仁、半夏各10g,桑寄生、亦小豆、赤白芍各15g,惹苡仁30g,服2剂后,发热及身痛己除,再予宣肺健脾之剂南愈。[李榕生.赖义初临床用药特色点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2):刀
郝现军等经验:麻黄补益升提麻黄味辛主散,为发散风寒要药。笔者临床发现麻黄具有显著的补益作用,在大队补益药中加小剂量麻黄(一般在10g以下),能助补益之力。麻黄系空心走表,能助长黄芪、人参、肉桂的补气温阳作用。凡辨证属气虚证而见面色光白、气短乏力、气喘者,用人参、黄芪、山药配以小剂量麻黄取效更捷。小剂量麻黄同时具有升提助发中气作用,凡气虚下陷或久泻者,用补中益气汤配以少量麻黄,其升提作用更为明显。此外,麻黄还具有健胃作用,对脾胃虚寒者可在辨证方中加用麻黄。[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25]
关于本次什么药代替麻黄和跟着青医学中药之麻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