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吴茱萸的食用方法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伤寒论偶感——阳明中寒吴茱萸汤方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吴茱萸的食用方法和伤寒论偶感——阳明中寒吴茱萸汤方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吴茱萸汤方的主证是:呕、咳、吐、头痛、手足逆冷,还有可能利、躁烦。属于阳明中寒,但是也可以治疗少阴病累及太阴。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属阳明,说明病在胃,阳明中寒引起,所以用吴茱萸温胃暖肝,人参补气,生姜散寒止呕,如果是病在上焦,比如栀子豉汤症,心烦懊恼而不能食,要服用吴茱萸汤的话,加重热症,就会加重呕吐。这里吴茱萸和生姜的量很大,两者都有辛散的力量,所以考虑是有寒邪由外而入的原因,仍然由外而解,所以此处用生姜没有用干姜。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都是少阴病,症状都一样,一个是死,一个是吴茱萸汤治疗。之间的相差之处在于,一个是少阴病转太阴病,也就是脾肾阳虚,吐利是中阳不足的表现,有手足逆冷,是阳虚不达四末,本方以呕为主。296条,是肾阳欲绝,以利为主,肾司二便,肾阳虚肾关不固,下利清谷。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邪上逆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这里说的也是阳明中寒,外有寒邪故无汗,小便利说明非膀胱经受邪,呕说明胃气上逆,咳,寒饮凌肺,头痛也是寒气上冲引起。如果没有寒气上冲,就不会有咳、不呕、也不会有头痛。
吴茱萸:辛苦,温,肝;胃;脾;大肠;肾经。《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在以往的印象中,吴茱萸行气力量强,归肝经,但是在吴茱萸汤中,我们发现,吴茱萸以温中下气为主,所以它对于寒气上逆,胃气上逆都有良好疗效。和香附还是不一样的,香附还是以治疗肝气郁结为主。而像这种阳明中寒,病位在胃,又表现为气机紊乱的现象,还是吴茱萸更加贴切。干姜纯在脾胃,也没有调畅气机的功效,肉蔻,砂仁没有辛散之力,所以对于散寒邪力量不足。所以本方的关键点在于有脾胃阳虚,又有寒邪入侵,盘踞于中焦,然后气机紊乱,上逆则呕、咳、吐、头痛,下降则利。
关于吴茱萸的食用方法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