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处暑是三伏的最后一天吗? 节气|今日处暑: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处暑是三伏的最后一天吗?,以及节气|今日处暑: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1、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150度时,即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夏天的暑气算是真正结束了。这个节气就叫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节气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22度以上,处于炎热的夏季,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2、处暑时节的气温不算低。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移过程中又向北抬,天气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中国民间称此为“秋老虎”;欧洲人称为“老妇夏”;北美人称为“印第安夏”。顾铁卿曾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

3、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所以庄稼成熟很快。一方面,成熟的农作物等待好天气收割,如黄淮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早中稻急需收进谷仓,这时的连阴雨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一些生长关键期的作物又需要充沛的雨水,处暑节气的晚稻正值圆秆,甘薯正膨大,夏玉米、高粱陆续可收,棉花吐絮日盛,苹果、梨子等水果也处于最后的膨大定型期,此时是决定秋庄稼收成的关键期,对水分要求也相对偏多,否则导致减产,如稻谷的穗小、空壳率高。

4、处暑的天气变化多端跟农业生产的要求也相匹配。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当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大陆中国时,若大气干燥,会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则会带来秋雨。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气温下降日趋明显,昼夜温差加大,秋雨过后又会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此时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流行疾病,这是“多事之秋”。

5、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处暑期间最大的空间之象为艳阳高照下的大江大河。“大时间”尺度里的卦象正好是上火下水之象,天气仍如火般暑热,而河水已经凉得让人抽筋。这一火水状态是一种令人叹惜又具有挑战的未济状态,是新的开始、新生的希望。河流及其未济状态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对象。《易经》多有“利涉大川”的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子贡则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河流蕴藏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人生圆满之想象。从南北朝开始,南北中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以文明自任的中国人的伤心之所,桓温北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宋时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大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慧能渡江,辞别师父,“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至现代中国,西南联大更上演了南渡北归的历史大剧。可见,过河之于我们的复杂意义。

6、中国人对处暑的火水时空命名是“未济”,未济卦在后天秩序里被排列为64卦的最后一卦,表达了中国人的时空观:自宇宙开始,人生自然永远未济,有始无终,没有结论,没有尽头。未济,在历史上让人伤感而省思。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龚自珍则说,“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都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世间难免余情绕。”

7、对此“未济时空”,中国先哲观象系辞说,“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君子观此卦象,有感于水火错位不能相克,从而以谨慎的态度辨别物类,使物群分;使其各得其所,各处以道。至于民间,没有这类深邃的思绪,有的是生活乐趣。中国北方人就称处暑之际的小蜻蜓为“处暑”,文人谢肇淛曾点评此类民俗说:“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8、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处暑之际还有“中元节”即“鬼节”,民间为此有祭祖、普渡布施等重大活动,如“放河灯”的习俗,萧红《呼兰河传》中曾解释这种习俗:“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