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肥甘厚味 黄帝内经,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肥甘厚味 黄帝内经,以及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1、【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2、“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3、原文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4、什么叫“高梁”呢?“高”通“膏”,就是牙膏的“膏”,古人把“膏”认为是脂肪类的食物,也就是说吃的是肥肉。“梁”通“粱”,这个“梁”是底下是木字旁,通底下是米字旁,高粱那个“粱”,指的是精细的粮食。“高梁”合在一起,指的是肥甘厚味之品,“肥”就是肥肉,“甘”就是甜的,就是甘味的。粮食大多数都是甜的,味道还特别“厚”的。这种食物叫做“高梁”,也是泛指的肉食、肥肉和这种精细食物。

5、“足生大丁”这个“丁”,就是疔疮的意思。翻译到现在的医学名词,也就是“毒疮”,长在皮肤表面的这种“毒疮”。关于“足生大丁”这句话,后世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理解。我先阐述一下不同的医家理解,然后我再说说我自己的理解。王冰认为:“所以丁生于足者”,他就把这个“足”理解为脚的意思。他认为之所以疔疮生于足什么原因呢?叫做“四肢为诸阳之本也”。(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厚味的话,内在就会产生热,这种热到最后会在身体的四肢末端,也就是脚上产生疔疮,用这种形式来发出来。

6、《素问经注节解》,这是另外一个医家的注解。认为:“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就是说热毒伤人哪个地方都能伤到,不一定在脚上。“注言丁生于足,误也。”他认为王冰的注解是错误的。《素问吴注·卷一》里边注解为“足,能也”,“足”就是能的意思,就是足以、能够的意思。“高梁之人,内多滞热”,经常吃这个肥肉、精细粮食的这种人,他的内热特别多,而且会“滞”——就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故其病变,能生大丁”,所以,它的病变,足以能生出疔疮,毒疮来。这种说法,后人大多数是认同的。但是,胡澍作为一位医家,他注解的《素问》叫做《素问校义》,里边说:“足,当做是字之误”。他认为“足”是“是”字之误。“足”和是非的“是”这两个字长得特别像,所以,他认为:“足,当做是字之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人认为有一些字、一些词是通假字;另外是错简或者错别字。

7、我们就知道《黄帝内经》经过现在的文献研究认为,成书于东汉。因为《黄帝内经》的很多文字风格有一部分是春秋战国时代,有一部分是秦朝和汉朝这个时代的,它的语言文字风格不一样。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研究的比较权威的人,是北京中药大学的钱超尘教授。他经过长期的文献学的研究,从文字的考证,还有从版本学的审定上来看。他认为,《黄帝内经》是不同多时代的文献的一种汇集。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就知道,《黄帝内经》的主体可能是产生于先秦。先秦的时候,有没有纸呢?没有。(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再往后到了东汉的时候,蔡伦发明了现在传承下来的,和现在特别相似的造纸术,但是,当时没有特别普及。所以,因为三国时代纸还没有普及,所以我们看到好多记载,尤其是这些王公大臣,比如写诏书,或者是写檄文,或者是写其他一些“办公文件”,都是写在竹简上的。有一部分是写在布上的,就是用丝绸做成的这种布制的材料,纸是到后来才发明。由此我们就知道,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字的载体实际上就是竹简,竹简是用绳穿起来,一片一片地竖着在上面写文字。

8、所以,读《黄帝内经》就会发现,到了后期有些文字,上面的字跟下面串了,或者是写错了,或者是在写或刻的时候——有一部分的竹简上的文字是用毛笔写上的,有一部分的文字是用刀刻上去的,可能会出现问题或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之后的话,尤其是从唐代以后的后人,他就照抄这种错误,就变成现在的我们看到的这种文字,这种文字量也不少。所以,后世有些医家就认为“足生大丁”的“足”,是“是”字之误,尤其是胡澍,他认为是“是”字之误。“是尤则也”,“是”就是“则”的意思,他认为这个思路可以遵从。

9、我说说我自己的意见,联系上下文,我们看了这么多注解之后,就能理解其实这个“足生大丁”的“足”,我个人认为不是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是足以生出“大丁”来的意思,或者说是“则”的意思。就是经常吃精细的这种粮食和肥肉的人就会足以产生热疔、毒疮这种病,这就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10、我们再往后看,叫做“受如持虚”。“受如持虚”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形容病得的非常容易,就好像拿着空虚的器皿来承受东西一样,讲的是这意思。张景岳注解为热侵阳分,因为经常吃“高梁”肥甘厚味之品,热侵袭这个阳分,就是阳热之气特别多,最容易感受这种热病、热气、热毒,“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虚。”就像拿着空虚的这种器皿来承受物品一样,所以叫“受如持虚”。这就是联系上文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这句话来理解的。(未完待续)

11、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12、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13、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14、(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OK,关于肥甘厚味 黄帝内经和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