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韭子的药性功效与归经,补益肝肾药物性味归经规律探讨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韭子的药性功效与归经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补益肝肾药物性味归经规律探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肝肾两脏在男子性与泌尿生殖生理功能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男科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肝肾亏损与阳痿、早泄、性欲减退症、少精症、弱精症、凝精症、无精症、畸精症、更年期综合症等密切相关,故补益肝肾药是男科临床的常用之品。余根据高学敏、钟赣生主编的《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二版),就补益药中补阳药、补阴药(滋补肝肾之阴)、补血药的性味归经规律进行梳理,以药测证,以证求因,揣测病机,探讨生理,以期于临床有所裨益。

本书介绍的补阳药主要是指补助肾阳的药物。本类药物味甘性温热,主入肝、肾经。

鹿茸,甘、咸,温。入肾、肝经。

补骨脂,辛、苦,温。入肾、脾经。

菟丝子,辛、甘,平。入肝、肾、脾经。

锁阳,甘,温。入肝、肾、大肠经。

韭菜籽,辛、甘,温。入肝、肾经。

续断,苦、辛,微温。入肝、肾经。

狗脊,苦、甘,温。入肝、肾经。

紫石英,甘,温。入肾、心、肺经。

紫河车,甘、咸,温。入肺、肝、肾经。

肉苁蓉,甘、咸,温。入肾、大肠经。

冬虫夏草,甘,平。入肺、肾经。

胡桃肉,甘,温。入肾、肺、大肠经。

巴戟天,甘、辛,微温。入肾、肝经。

仙茅,辛,热,有毒。入肾、肝、脾经。

淫羊藿,辛、甘,温。入肝、肾经。

海马,甘、咸,温。入肝、肾经。

蛤蟆油,甘、咸,平。入肺、肾经。

羊红膻,辛、甘,温。入心、肾、肺、脾经。

本文主要介绍滋养肝、肾之阴的药物。该类药物性多甘寒质润,主入肝、肾经。古代医家以“甘寒养阴”概况其性用。

鱼鳔胶甘,平。入肾经。

枸杞子甘,平。入肝、肾经。

桑葚子甘、酸,寒。入心、肝、肾经。

黑芝麻甘,平。入肝、肾、大肠经。

旱莲草甘、酸,寒。入肝、肾经。

女贞子甘、苦,凉。入肝、肾经。

龟板,咸、甘,微寒。入肝、肾、心经。

本类药物多属甘温滋润之品,以补肝血,养心血为主要功效。主入心、脾、肝、肾经。

熟地黄,甘,微温。入肝、肾经。

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入肝、心、肾经。

当归,甘、辛,温。入肝、心、脾经。

白芍,苦、酸,微寒。入肝、脾经。

阿胶,甘,平。入肺、肝、肾经。

该书补益药物中介绍补阳药25种,鹿茸、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锁阳、蛤蚧、韭菜籽、阳起石、杜仲、续断、狗脊、紫石英、紫河车、肉苁蓉、葫芦巴、冬虫夏草、胡桃肉、巴戟天、仙茅、淫羊藿、海马、海狗肾、蛤蟆油、羊红膻。统计药味以第一味为主,第二为兼味,作次要统计;据实统计药性;统计归经以第一归经为主,第二归经为兼入,作次要统计。(统计方法,下同)

2.1.1药物性味味甘药物12种,兼咸味5种;味辛药物7种,兼甘味4种,兼苦味1种;味咸药物3种;苦味药物3种,兼辛味1种,兼甘味1种。性温药物17种,性平药物4种,性微温药物2种,性热药物2种,有毒药物1种。药物以甘辛味为主,咸苦味次之。性温或微温药物为主,性平或热药次之。即以甘辛之味,温阳之品,助少火生气,以补命门,非桂附之刚燥大热也。

2.1.2药物归经入肾经药物10种,兼入肝经3种,兼入肺经2种,兼入脾经1种,兼入心经1种,兼入大肠经1种;入肝经药物9种,兼入肾经9种;入肺经药物4种,兼入肾经3种,兼入肝经1种;入脾经药物1种,兼入肾经1种、入心经药物1种,兼入肾经1种。药物以入肝、肾经为主,肺脾心次之。

该书补益药物中介绍补阴药19种,具有补肝肾作用的药物共计8种,鱼鳔胶枸杞子桑葚子黑芝麻旱莲草女贞子鳖甲、龟板。

2.2.1药物性味其中甘味6种,兼酸味2种,兼苦味1种;咸味2种,兼甘味1种。性微寒或寒4种,性平3种,性凉1种。

2.2.2药物归经入肝经6种,兼入肾经6种;入肾经1种;入心经1种,兼入肝经1种。药物以入肝经为主(兼入肾经),心肾次之。

该书补益药物中介绍补血药7种,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楮实子。

2.3.1药物性味其中甘味5种,兼辛味1种;苦味2种,兼酸涩味1种,兼甘味1种。性微温或温4种,性微寒或寒2种,性平1种。

2.3.2药物归经入肝经5种,兼入肾经2种,兼入心经2种,兼入脾经1种;入心经1种,兼入脾经1种;入肺经1种,兼入肝经1种。药物以入肝经为主,心肺次之。

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共计40种。药味方面:其中甘味23种,兼咸味5种,兼酸涩味2种,兼辛味1种,兼苦味1种;辛味7种,兼甘味3种,兼苦味2种;苦味5种,兼甘味2种,兼辛味1种,兼酸涩味1种;咸味5种,兼甘味1种。药性方面:性微温或温或热药物25种,性平药物8种,性微寒或凉或寒7种。归经方面:入肝经20种,兼入肾经17种,兼入心经2种,兼入脾经1种;入肾经11种,兼入肝经3种,兼入肺经2种,兼入脾经1种,兼入心经1种,兼入大肠经1种;入肺经5种,兼入肾经3种,兼入肝经2种;入心经3种,兼入脾经1种,兼入肝经1种,兼入肾经1种;入脾经1种,兼入肾经1种。药物以甘味为主,药性以微温或温或热为主,归经以入肝经为主,肾经次之。

补益肝肾药是在扶正补虚法下设立的专门药物,遵循了“不足补之”、“衰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其衰而彰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虚宜制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则为补阳益气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补阴养血法则又以“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脆者坚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理论依据。

《景岳全书》曰:“惟是孰为专主,孰为兼能,孰者利于此而不利于彼,孰者宜于补而不宜于攻?学者昧其真性,而惟按图以索骥,所以用多不效,益见用药之难矣。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

3.1药有五味,各从其类而用

药味掲示了药物组分不同、药效不同的客观规律,用以阐述中药作用机理。汪昂《本草备要》谓“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以甘味为主,盖甘味以补,益其不足,味甘以缓,缓其紧迫;辛、苦、咸味次之,味辛散润,散郁润燥,味苦以降,潜其龙雷,咸味以软,泻其相火。辛甘发散为阳,苦咸涌泄为阴。补阳药是针对阳气虚弱设立,故以药味甘辛者为主,甘补辛升。补阴药乃针对阴虚设立,故以药味甘者为主,兼酸苦味,甘味以补,酸苦以下,符合下焦阴虚的用药。补血药则针对血虚设立,故以药味甘者为主,甘以补虚。味与气合,方能为药疗病,发挥虚则补之作用。

3.2药禀四气,各取其偏而治

药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周慎斋云:“药气俱偏,而用之得当,以治人病之偏,偏者方自全也。”《吴医汇讲》曰“寒、热、温、凉,有一定之药,无一定之治,……故有正用,亦有反用,又有兼用,亦有活用,借用之不同。补阳药性微温或温者为主,热药极少,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意也,针对阳气虚弱设立。补阴药性多微寒或寒,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甘寒养阴意也,针对阴精亏损设立。补血药多性微温或温,所谓阴阳相济之妙,针对血虚设立。除外补阴药之微寒或寒,其它药物性微温或温或平,少火生气,阳密乃固之意也。

3.3气味合参,各得其所而效

李东垣《用药心法》说:“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其功能的体现,气味相合,则各尽其能。甘补辛散,苦泄咸软。甘温益阳气,助兴奋,除大热,固精关;甘寒养阴精,平兴奋,清虚火,涵龙雷;辛甘化阳,辛苦化湿;性平和阴阳,衡寒热,以平为期。张元素曰:“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若用其味,必明其气可否,用其气,必明其味之所宜。”故气味相同,作用相近;气味不同,作用各异;一药数味,效用扩大;配伍用药,还有气味取舍。故药物性味是定性,是指不同性味药物具有的趋势性。

盖药物之有四气五味,则又有升降浮沉说。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即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包含了药物作用定向的概念。

总之,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确定了药物作用的趋势和趋向性,包含了药物作用定性定向的概念。

3.4定向定位,各从归经而论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包含了药物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多入肝、肾经,以肝经为主,肾经次之。补阳药入肾经与入肝经平分秋色;补阴药和补血药均以入肝经为主。由此可见,肝肾两虚特别是肝虚在阳虚、阴虚、血虚证中的重要性,推而求之,补益肝肾特别是补肝在治疗阳虚、阴虚、血虚证中应为首先。这也是以药测证的结果。

4.1虽曰肝肾同治,补肝补肾各殊

肝肾同源,肝肾同治说由来已久,但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以入肝经为主,入肾经次之。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肾为肝之母。虚则补其母,补肾即所以补肝,然入肾经之药,兼入肝经者寡,只是有益于肾本脏,从相生角度解释,或许勉强粗通。而入肝经之品,基本兼入肾经,补肝即所以补肾,所谓反哺,母以子贵。

肾藏精,生生之本,而具先天发动之机,关乎繁衍,故肾阳虚衰、肾精亏损之不育症,常表现为少精、弱精、无精等,首选入肾经之补阳药,配合入肝经补阳药,或首选入肾经之补阴药,配合入肝经补阴药、补血药,似为正途也。

然观之临床,属于精血亏损者,多以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或六味地黄丸或二至丸或四物汤为主化裁,属于阳气虚衰者,常以右归丸合五子衍宗丸或赞育丸为主加减。

分析这七个常用方剂,共计用药49种,剔除重复者,实际使用药物29种,有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当归、鹿角胶、附子、肉桂、牛膝、龟板胶、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川芎、覆盆子、肉苁蓉、巴戟天、蛇床子、韭菜籽、仙灵脾、仙茅、白术、五味子、车前子、茯苓、牡丹皮、泽泻。入肝经19种(兼入肾经14、入心、脾、胆各2种),入肾经5种(兼入肝经2、入大肠1种),入心经2种,入脾经2种,入肺经1种。补阳药11种,补阴药4种,补血药3种,涩精药3种,淡渗利湿药3种,补气药2种,活血化瘀药2种,清热凉血药1种。针对精血亏损者,用药19种,入肝经15种,针对阳气虚衰者,用药20种,入肝经13种。或曰从肾论治少、弱精之不育症,而用药却是从肝选择,意欲何为?吾以为当从肝论,诸君以为然否?(详见拙文“肝肾亏损之精液异常不育症常用方解析”)

阳气虚衰、精血亏损导致的性欲减退、阳痿、早泄、遗精等,世人皆从肾治,我则不以为然。补阳药、补肝肾之阴药、补血药的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入肝。如阳痿,吾对近30余年来治疗阳痿用药规律的文献进行荟萃,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有菟丝子、熟地黄、当归、枸杞子、淫羊藿、肉苁蓉等,除肉苁蓉入肾经外,皆入肝经之药(详见拙文“《内经》论阴茎生理与阳痿”)。又如遗精、早泄,涩精固关类及具有相关作用的药物亦多数入肝,入肾经的仅占10%(详见拙文“涩精固关药物性味归经新论”)。从肾论用肝药,证药难符其实,吾以为当从肝论,诸君以为然否?

故肝肾阳虚之证,以入肝经兼入肾经之补阳药为主,辅以入肾经之补阳药。肝肾阴虚证,以入肝经之补阴药为主,盖此类药物皆兼入肾经。血虚证以心肝血虚居多,以入肝经之补血药为主,或辅以入心经之补血药。总之,阳虚证可以肝肾同治,阴血亏损证则应求之于肝。故虽曰肝肾同治,补肝补肾各殊。

4.2虚证相互转化,当求凉温相济

补阳、补阴、补血药物是针对阳虚多寒、阴虚多热、血虚多燥证设立。但阴虚日久,阴损及阳,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或血虚日久,伤及阴液,终致阴阳两虚,或阴血亏损。此阴阳互根之理,气血相依之用也。血乃属阴,治当甘凉,而补血药甘温滋润,既说明药物性味归经及功能的浑然一体,又体现了阴阳相济之妙用。故使用补阳药物治疗阳虚证,应该佐以滋阴之味;选择补阴药物治疗阴虚证,应该佐以温阳之品。如对于男性不育症、性欲减退、阳痿属于肝肾亏损者,其最常用的药物有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当归、淫羊藿、山萸肉、肉苁蓉,多甘辛性温平入肝经(肉苁蓉甘咸温入肾经),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为补阳药,熟地黄、当归为补血药,枸杞子为补阴药,山萸肉为涩精固关药。若偏阳虚者可加入韭菜子﹑巴戟天、鹿角胶,偏阴虚者可酌入女贞子、龟板胶,偏血虚者可投入何首乌,另有加减之法。故张景岳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关键是脏腑定位,然后调平阴阳。然此类病之治,宜以甘辛性温平入肝经药物(第二归经入肾)为主,以肝主春升之气,以生欣欣向荣之象。故虚证相互转化,当求凉温相济。

4.3补阳补阴补血,应明归经病机

或曰本节介绍的补阳药,主要是指补助肾阳的药物。本类药物味甘性温热,主入肝、肾经。补阳药性味归经论述与统计一致。但主要是指补助肾阳的药物则难免以偏概全。入肝、肾经的药物平分秋色,何以只言补助肾阳,而抛弃肝阳呢?应知肾阳虚多局限于本脏,而肝阳虚多及于肾。故补阳药具有补肾益肝,少火生阳的作用。或曰本类药物性多甘寒质润,故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的作用。主入肝、肾经。古代医家以“甘寒养阴”概况其性用。但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应以主入肝经为主,兼入肾经,不可本末倒置。或曰本类药物多属甘温滋润之品,以补肝血,养心血为主要功效。主入心、脾、肝、肾经。补血药以入肝经为主,入心肺各一,兼入心肾,何来主入心、脾、肝、肾经说?当以主入肝经,以补肝养血为主要功效。所谓主入心经,养心血者,以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为心之母,虚则补其母也,理或可通。主入脾肾说,查无实据,大概以脾为后天之本,资源化,或以精血互生解释。故补阳补阴补血,应明归经病机。

4.4气味升降浮沉归经,关乎定性定向定位

药物气味是定性,升降浮沉是定向,药物归经是定位。故药物的作用都具有趋势性、趋向性、亲和性。不同气味、不同升降浮沉、不同归经药物都有主要作用的脏腑。虽然药物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或有多个,治疗疾病更广,临床应该选择气味、升降浮沉、归经较为单一的药物,这样针对性更强。除非病情复杂,可选择多个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药物。故男科疾病属于肝肾不足者,其补阳、补阴、补血药物的选择,不可一概而论,肾阳虚者宜甘咸温如鹿茸、肉苁蓉等,肝阳虚者宜甘辛温如菟丝子、淫羊藿等,肝肾阳虚者宜甘辛温为主,与甘苦咸温相合如韭菜籽、葫芦巴、阳起石等;肝肾阴虚者宜甘辛凉平如枸杞子、黑芝麻、鱼鳔胶等,肝血虚者宜甘温滋润如熟地黄、当归等,肝肾精血不足,则宜甘温滋润与甘咸凉平相合,以达精血相生之目的,如枸杞子、熟地黄等。补阳、补阴、补血药物的气味、升降浮沉、归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

4.5近代归经研究,可资临床借鉴

一般认为,气味与归经相同,其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基本相同。而备受关注的归经与受体学说、归经与环核苷酸说、归经与微量元素说,则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了更新的借鉴。①归经与受体学说:受体学说的核心是,机体存在着接受某一特定药物的特定部位,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某一特定部位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只有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作用于适应这一药物的特定部位并与之结合,才能被激活而产生强大的生理效应。中药的归经理论已包含着受体学说的一些含义。②归经与环核苷酸:环核苷酸cAMP、cGMP调节细胞内代谢的重要物质,二者相互拮抗、相互制约,以一定的比例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因各脏器组织中cAMP、cGMP的含量水平基本上可以反应各相应脏器组织细胞功能的某一动态平衡状态,所以以药物进入机体后各脏器组织中环核苷酸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该药对不同脏器组织的影响程度大小,从中反映该药对不同脏器组织的特异性选择作用。③归经与微量元素: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体内有一定的适量范围,其比例失调,缺乏或过量,导致各种生理现象异常或疾病发生。认为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是通过微量元素向病所迁移、富集和亲和运动来进行的。补阳、补阴、补血药物的归经及临床应用,不可从众,宜乎深究也。

关于韭子的药性功效与归经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