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有什么方治疗痛经吗,朱南孙:化膜汤治膜样痛经经验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国医大师朱南孙治疗膜样痛经经验方。
组成:血竭末3克(另吞),生蒲黄15克(包煎),五灵脂10克,生山楂9克,刘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熟军炭、炮姜炭各4.5克,参三七末3克(分吞)。
功效:化膜行滞,散瘀止痛。
主治:膜样痛经。
用法:每月经前服用,服7?10剂。一般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痛经缓解,内膜呈碎片状脱落而告痊愈。
方解:方中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积定痛为君;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为臣;生山楂、刘寄奴、赤芍善于散瘀行滞;青皮疏肝破气,又可化积;妙在方中熟军炭、炮姜两药一寒一热,熟军炭推陈致新,引血归经;炮姜炭去恶生新,温经止血,两者相伍,行中有止,攻补兼施;参三七为化瘀、止血、定痛之佳品。
加减:膜样痛经治当逐瘀脱膜为主,使用本方加梭罗子、路路通、丝瓜络;乳癖结块者加炙山甲、昆布、王不留行;经期泄泻者加焦白术、怀山药、芡实;经少欠爽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痛经甚者加炙乳香、炙没药;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者加越鞠丸、沉香曲、四制香附丸;口干便燥者加生地、丹皮、当归、桃仁、月季花,或用瓜蒌仁、火麻仁;腹部有冷感者加炒小茴、制香附、淡吴萸、艾叶;腰膂酸楚者加金毛狗脊、川断、桑寄生。
按语:膜样痛经,一般多表现为行经第二天有阵发性剧痛、经量多,夹有烂肉样血块。治时多数应当以逐瘀脱膜为主,有时还当兼顾考虑下二种证型的配合治疗,即:
(1)阴虚瘀浊证:经期脱落后,但量多色紫,腰酸尿频,小腹冷痛喜热喜按,胸闷烦躁,纳差、舌质嫩红、脉细弦,可用本方合二仙汤加减;
(2)气虚瘀浊证:主要表现为经期前后不一,量多色红,形体消瘦,神疲肢倦,脘痞纳差,经前烦躁,经期便溏、乳胀、苔薄脉细,可用举元煎或香砂六君子汤合本方。
因此,治时除以逐瘀脱膜为主外,还应适当配合治疗胃、脾阳(气)虚之症。
典型案例:刘某,女,28岁,已婚,1987年8月7日初诊。
12岁月经初潮,因惊惧泣啼,遂至经来腹痛,逐年加重。每痛辄剧烈难耐,辗转床第,服一般止痛药无效,须注射杜冷丁之类针剂方能止痛。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子宫后倾,子宫骶韧带处触到两粒黄豆大小结节,触痛明显,诊刮与输卵管造影尚未见异常,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拒绝手术治疗。询之月经周期尚准,量一般,色紫有块,块下痛可稍减,素日腰酸背楚,胁肋苦撑,乳房作胀、手心内热,带下黏稠,舌质偏紫,脉象弦细。证属气滞血瘀,冲任为病。周期将近,拟予舒肝理气,活血行瘀之法。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2克,刘寄奴12克,生蒲黄12克(包煎),五灵脂10克,柴胡6克,醋香附9克,牛膝9克,炙乳香9克,炙没药9克,血竭末3克(另吞),参三七末3克(分吞),4剂。
二诊(6月12日),服未尽剂,经至量多,下紫黑块,虽仍有腹痛,但已能耐受,病势得减,再予原法:适当调整其剂。
处方:血竭末3克(另吞),当归、赤芍各15克,刘寄奴、丹参各18克,炙乳香、炙没药、牛膝各9克,香附、柴胡各6克,乌药9克,三七参末3克(分吞),甘草3克。3剂,水煎服。
三诊(6月15日):药后腹痛渐减,精神渐振,纳谷亦渐增,惟经尚未净,腰背仍感酸楚,拟养血调经法。
方为:当归15克,川续断、炒杜仲各9克,赤芍、醋香附、川楝子各9克,元胡4克,五灵脂7克,柴胡、木香各6克,甘草3克。4剂,水煎服。
上方服后,月经已止,腰酸已除,带下淋漓。
嘱日服加味逍遥丸一剂,连服10天。
外用蛇床子9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布包泡水,坐浴薰洗。每日二次,连续10天。
此后经前一周予三诊方服至经行,恪守不移。经后交替服用舒肝和营、养血调经之加味逍遥丸、坤顺丹等丸剂。
调理间月,痛经未发,复经妇检,宫骶韧带处结节消失。再两月竟已获娠。
按:本例因月经初潮时,惊愕疑惧,遂致气机逆乱,血滞胞中,发为痛经。血瘀气滞、肝脉不畅,故乳胀胁痛,下血紫黑有块;血块既下、气机暂通,故腹痛稍减;久瘀生热,阴血为伤,故手心内热,腰背酸楚无力。证属血实气滞,治须“留者攻之”之法。
化膜汤中诸药合用,功具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力,用治瘀血内阻之痛经,较为洽情;二诊重其剂,使能功专力伟,荡其窠臼,以杜复辙;三诊采以剿抚并用,意在行气和血,兼益肝肾,以扶正祛邪。本例用药,始终以破瘀通经为要务,意在去腐生新,不破不去,若攻之于软,投鼠忌器、裹足不前,反致贻误病机,延长病程。
内容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