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水牛角主要治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和治好麻风病扳直水牛角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刊发于2002-12-01《北京日报》第1版
原标题:爱心摩雅李桓英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每当李桓英听到这动人的歌声,都禁不住心潮激荡。20年来,李桓英把她的情,她的爱,都洒在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祖国西南云贵川的山山水水。那里的凤尾竹认得她,那里的红土地熟悉她,那里的麻风病人更是忘不了她。傣族、苗族、壮族、哈尼族的麻风病人们,把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亲切地称为“北京来的大摩雅(傣语对医生的尊称)”。
1945年,李桓英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随父亲赴美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5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成立,品学兼优的李桓英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来到了日内瓦。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她被派往亚洲、美洲许多国家,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当时,李桓英的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弟都盼着她能早日赴美团聚。但是,看到一些国家因贫穷而疾病蔓延,李桓英深深感到,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更需要自己。一边是富裕的生活,一边是祖国的需要,年轻的女学者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重大的选择。
李桓英(右二)与少数民族同胞在一起。张建枢摄
1957年,李桓英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祖国。从此,在4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祖国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悔当初的选择。
十年浩劫,经历独特的李桓英自然在所难免地受到冲击,她和自己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批专家被下放到苏北农村,住在濒临长江的一个麻风村。
麻风病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我国记载就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代医学证明,它是由麻风杆菌感染导致的以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疾病。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特效药,染上麻风病的人手脚麻木残断,鼻塌眼瞎,面目狰狞,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中外历史上对待麻风病人十分残酷,不是活埋,就是火烧或者淹死。欧洲中世纪麻风病人身上还要带个小铃铛,以便人们及时躲避。千百年来,麻风病人就是这样,在疾病和歧视的折磨中生活着。被人们叫做“琵琶鬼”的他们也自卑地不把自己当人看,自轻自贱,自生自灭。
住进麻风村的那段日子不长,却给李桓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那里的医务人员给麻风病人治疗时,必须头戴防护巾,身着隔离衣,足套橡皮靴,手戴橡胶手套,如临大敌一般。目睹这些,李桓英对麻风病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并暗暗坚定了日后献身麻风病防治事业的决心。
终于,她找到了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机会。1978年,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从此投身我国的麻风病防治研究工作。这意味着,她要舍弃繁华都市的安逸生活,常年深入崇山峻岭与艰苦为伍。因为,作为穷病,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和深山老林。
曼南醒是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个麻风寨。改革开放头一年的春天,李桓英来到这里,眼前是怎样的情景啊:一个个麻风病人面目全非,眼瞎脚烂,疾病造成的神经麻木使他们烤火时手被烧焦了都不知道疼。傣族老人刀建新曾上过大学,五十年代还当上了勐腊县县委副书记。可他得了麻风病后,为了不传染别人,只能卷起铺盖,搬进了麻风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指、脚趾一点点烂掉。
李桓英的心被深深刺痛了。进麻风寨时,她没有穿任何隔离衣,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她与病人亲切握手,检查溃烂的伤口,让病人脱下鞋子,用手摸摸里面有没有硌脚的沙粒。麻风病人惊呆了,他们奔走相告:“北京的摩雅看咱们来了,敢喝咱们的水,敢吃咱们的饭!”
与其说李桓英是在向麻风病宣战,还不如说她是勇敢地在向几千年形成的强大社会偏见和愚昧发起挑战。她向陪同而来却远远躲在一边的县乡干部宣传,麻风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一般的接触不会被传染,她还坚持让县长也过来握一握病人的手。从此,当地干部对麻风病的恐惧被打消了。
首次进寨的李桓英为麻风病人带来了希望,她紧紧握着一位老病号的手说:“我一定带着药回来,带着更多的摩雅回来。”
李桓英没有食言,回北京后,她不断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资金,先后争取到100万美元的免费药品、仪器设备及为基层办学习班的经费。一年后,她带着助手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利福平、氨苯砜等高效免费药品来到了曼南醒村,开始了不住院的联合化疗。
当时,世界治疗麻风病基本上都采用终身服药法,医学界认为一停药麻风病就会复发。终身服药不但费用高,而且患者永远也摘不掉麻风病人的帽子,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经过认真试验,李桓英大胆决定,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期缩短至两年,并将其称作“短程联合化疗”。
傣家有一句老话:“麻风病能治好,水牛角也扳得直”。李桓英偏不信这个邪,年过花甲的她把麻风病防治基地安在了麻风寨。地处深山野岭的麻风寨根本没有路,进寨只能乘独木舟、过独木桥,大小伙子都犯怵,更别说已经上了年纪、并患有严重腰腿病的李桓英了。有一次,独木舟行到河中央,一个浪打来,船翻了,看到大专家落进湍急的水中,大家都慌了,没想到李桓英被救上船后却幽默了一把:“放心,我胖得像皮球,浮在水上沉不了。”
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李桓英苏醒过来,只见皑皑白雪上留下了一片殷红的鲜血。那一次她摔断了锁骨和3根肋骨,头上缝了7针。别人劝她别再去了,可她仍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豪爽地说:“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为了麻风病人,李桓英忘了自己。
麻风寨是自发形成的,居民散落在山间沟壑。李桓英就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给每家竹楼写门牌号码,将病人及其家属编码登记,依据患者病情进行临床分类治疗。为了保证疗效,她坚持每天把药物送到病人手中。刚开始发药,叫谁谁跑。“麻风病也能治好?谁信啊!”76岁的波兵老人是村里年纪最大的长者,脾气倔得像头牛,死活就是不肯吃药,李桓英呆在他家不走,请来村长当翻译,苦口婆心地劝说,直到他终于答应下来,李桓英亲自为老人倒水,看着他把药咽下去。
半年后,所有服药病人的皮损都愈合了,化验检查也明显好转。24个月以后,47例多菌型病人全部治愈,在随后十几年的跟踪观察中无一例复发。
1990年4月17日是李桓英终生难忘的一天。那天,勐腊县在曼南醒村召开麻风寨摘帽大会。在“咚咚”的象脚鼓声中,婀娜的傣族姑娘为李桓英穿上了由全村人精心设计的一身大红傣家裙,戴上芬芳的花环,并献上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八个大字“防治麻风,为民造福”。痊愈了的刀建新含着热泪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鬼,大摩雅又把我们从鬼变成人。”
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李桓英就在曼南醒村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样的治疗效果,国外只有在住院病人中才能取得,这种不住院联合化疗的试点在世界上开创了麻风治疗的新模式。换言之,这种病人在家服药治疗的成功,使得麻风病院、麻风村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是用这种方法,李桓英又治愈了麻风防治基地的一万多名病人,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1%标准。卫生部立即在全国推广了这种既经济又有效的疗法,全国的麻风病人从七十年代末的11万人迅速下降到不足万人,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很快走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派专员来考察,并且于1994年开始向全球推广李桓英的做法,认为她的工作为世界实现消除麻风病这一目标提供了范例和依据。
按理说,这回李桓英可以松口气了,然而,当她了解到全国每年仍然有上千名新发病人,而且几乎全集中在云贵川时,她焦急万分,古稀之年的李桓英又开始奔波于云南的文山州、西双版纳等地,开始了特别行动计划。
所谓特别行动计划,就是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到村寨里搞普查,寻找麻风病人。海拔3000多米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李桓英去过;中缅边境最偏僻的阿克老寨,李桓英也去过。她的足迹踏遍了云贵川3省17个地区的59个麻风病高发县。在一个个村寨中,一座座竹楼里,李桓英亲自给普查人员讲课,统一诊断标准,决不让一个麻风病人漏查。她还参加了勐海县两个乡的调查,查出麻风病早期皮损37例,其中11人是少年儿童。她半开玩笑地说:“不把最后一个麻风病人找到,我是死不甘心!”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对我国麻风病防治工作这一领域做出的成就和贡献的肯定,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决定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主席。
作为我国著名麻防专家,世界卫生组织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中惟一的一位中国人,也是惟一的一位女性,李桓英在大会上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并且自豪地宣布,到2000年,肆虐了几千年的麻风病在我国就要被基本消除,那充满愚昧野蛮与恐惧的历史从此将要画上一个句号!她的报告博得了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在这次大会上,她领导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做的是最好的。”
二十多年来,李桓英的办公室不在大都市,不在大医院,而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在最需要她的麻风病人身边。她把争取到的国际社会100万美元的支持和15部汽车,全都送到了防治麻风病的第一线,自己却宁愿挤公共汽车上下班。
李桓英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88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她被授予北京市劳模和全国优秀归国华侨称号,1990年她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7年她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今年,她主持的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月8日,李桓英又健步走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的证书,这是党和人民对这位无私无畏女医生的褒奖。
但是,荣誉没有让老人放慢步伐。去年8月,刚刚过完80岁生日的李桓英再次打起背包,走进了西双版纳勐腊县曼南醒村。
这究竟是自己第几次进曼南醒村?李桓英已经记不清了。一年至少两三趟,二十多年下来,怎么也得四十多次了吧。“北京的李摩雅来啦!”乡亲们奔走相告。怕大摩雅摔跤,乡亲们早早就去垫路,守候在寨口。扎彩楼、放鞭炮,把大摩雅接进村。捧出自己最珍贵的礼品紫米、酸角果招待摩雅李桓英。吃着乡亲们的粗米饭、煮南瓜,李桓英有着深深的满足,满足于云贵川有那么多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乡亲们。她早已把祖国的西南边陲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那里的人民。
李桓英环视村寨,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怎么能不陌生呢?甩掉了“麻风寨”帽子的村寨已经彻底变了样——每户村民平均收入几千元,建起了卫星电视地面站,许多人家添置了电视机、手扶拖拉机,竹楼的茅顶也翻新改成了瓦顶,寨子希望小学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村里的姑娘被娶到外村,外村的小伙也进村做了上门女婿……
此番,李桓英再进麻风寨,又带来了新课题。近几年,随着麻风病例越来越少,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显得越发重要。李桓英说:“目前,麻风病的疫苗还是空白,发病机理也不清楚,我们正在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研究,寻找易感基因,并试图从中药中寻找治疗突破口。”医院和热研所最近给她15万元人民币专项经费支持,还给她配了一台电脑,八十多岁的老人又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学起了敲键盘,她要借助这台“新式武器”攻克这些难题。
新课题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当年。李桓英的助手翁小满这样评价她的老师——李桓英已经将自己嫁给了热带医学科学,将终生的感情献给了那些麻风病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