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活血化瘀最快的药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活血化瘀最快的药的知识,包括4味活血化瘀的经典药物,个个“身怀绝技”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瘀血作为导致中风、心梗等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在治疗中针对不同部位和性质的瘀血,选用适合的活血化瘀药物十分关键。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沈绍功先生对于4种经典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使用心得。
1.三七养血和血
三七,又名“参三七”“田三七”,《本草纲目》异名“金不换”。三七的特点是养血又和血,止血又散瘀,故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是血证要药。药理研究证实三七含皂苷和黄酮,可抗血小板聚集,溶栓,防止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而养血化瘀,又能激活止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增殖造血干细胞而止血养血。皂苷还有强心作用,防止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产生钙拮抗效应,可治心脑血管病。
三七的消肿定痛作用明显,治瘀滞有效。民间还流传三七有强壮补虚的作用,炖食作为保健食品。另外,“菊叶三七”和“景天三七”均可与“参三七”通用,但其力不如“参三七”,前者偏于解毒消肿,后者偏于宁心安神。三七价贵,常以粉剂3~5g冲服。
2.丹参功同四物
“丹参功同四物”语出《本草便读》。如果将“四物汤”视作血证首方,那么丹参便是血证首药。其主要成分“丹参酮”作用广泛,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而活血行瘀,通经止痛,用于血瘀诸证。另外,其性微寒,凉血消痈,血热瘀滞也宜使用。丹参又可延长出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而止血。化瘀和止血之别在于用量和配伍。化瘀时用大量30g,配伍活血药;止血时用小量10g,配伍养血止血药。
丹参有回收、软化肿大肝脾的作用,且能防止肝损伤,防止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是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效药;可镇静安神镇痛;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血管神经性头痛、脉管炎等多种瘀痛;可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冠状动脉,显著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防止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耗氧量,又能降血压,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主药;可改善肾功能,增加肌酐、尿素及钠的排出,用于肾病;丹参酮有雌激素样活性,还有抗雄激素样活性。丹参虽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并对放化疗有增效作用,但在动物实验中曾发现其会促进癌转移,虽然人体应用中未见报道,用于抗癌时仍要谨慎。
3.川芎活血而透窍
川芎,《吴普本草》别名“香果”,为活血化瘀主药。药理研究证实川芎有钙离子拮抗剂作用,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防止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扩管降压,改善脑循环和脑缺血,改善微循环障碍,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且能通过血脑屏障而治心脑血管病;还可行气止痛,专治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的诸痛;明显增加肾血流量而利尿;可以抑制肿瘤扩散,加强放化疗疗效;又能镇静安神。
川芎更能祛风升散而透窍。由于升散之性,除禁用于阴虚火旺、肝阳上亢证外,还应掌握用量在10g以下,过量扩张脑血管反而加剧头痛。
川芎的特点是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用于活血化瘀效果好。川芎还有一个特点是祛风、透窍,外感病祛邪必须透窍,其中川芎是味好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离不开川芎,用其行气止痛,且温通利尿。川芎还能抑制癌细胞,也可以安神,所以川芎的作用非常全面。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比较平和,不会伤正,也不会破血,所以对于肾亏的病人,用川芎很恰当。川芎的止痛效果非常明显,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需配伍天麻。但注意川芎的用量一定控制在10g以内,超过30g会引起头痛,因为过分扩张了脑血管。
4.泽兰活血而利水
泽兰,《神农本草经》别名“龙枣”,《救荒本草》别名“地瓜儿苗”。以其活血通经之功多用在妇科血瘀经闭、痛经及产后腹痛。骨伤科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外科用于治疗痈肿疼痛。药理研究证实泽兰可改善血液流变性,控制血栓形成,利尿退肿,解毒消肿,故内科也可多用。
泽兰是妇科的常规用药,治疗闭经、水肿,可通经利尿。内科也可以用泽兰来抗血栓,泽兰是抗血栓的一味奇药,主要用它活血通经,这个通经不只通月经,还可通经脉、通经络,而且利水退肿;泽兰能改变血液流变性,血液黏稠时用泽兰;泽兰还能止痛和解毒,带状疱疹,中医称作“腰缠火丹”,可以用泽兰,既止痛,又活血、解毒。
沈绍功先生为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在京行医50余年。沈氏女科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浙江东阳,不只单纯诊治妇女的经、带、胎、产病,也包含妇女的内科、外科病,即女子诸疾,并且延伸至男女老幼、临床各科,成为全科中医。本书明确中医诊病之关键,点明准确辨证之技巧,精炼中药实用之功效,强调方剂灵活运用之方法,创新各科常见病症巧治之策略,确为理法方药均具备的切合临床之佳作——
本书为沈绍功学术思想的精华浓缩,丰富临证经验的概括总结,由博返约,围绕“单元式组合辨证分类法”,明确中医诊病之关键,点明准确辨证之技巧,精炼中药实用之功效,强调方剂灵活运用之方法,创新各科常见病症巧治之策略,确为理法方药均具备的切合临床之佳作,值得反复学习和体会,并身体力行于临床。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沈绍功临证经验辑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韩学杰沈宁连智华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