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六味地黄丸功效选用仲景六味地黄丸?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

大家好,关于六味地黄丸功效选用仲景六味地黄丸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临床运用及名家经验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2、熟地黄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3、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4、【原方证治】此方功擅滋阴补肾。《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谓:“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皖白。”

5、1.制方之时,医理研究蔚然成风,精究伤寒阐古发幽

6、我国宋代社会较为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飞速发展,朝廷又极为重视医学,加之先前诸朝遗留下的丰富医学典籍及临床经验,都为医学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7、宋代研究伤寒颇多,例如,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注伤寒,对伤寒病机理论进行了阐发;朱肱著有《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并突出了表里阴阳的辨证;庞安常著《伤寒总病论》,阐述伤寒寒毒伤阳的问题,重视四时温证的论治;许叔微著《伤寒发微论》,以表里虚实为辨证要点,着重于八纲辨证的发挥;郭雍著《伤寒补亡论》,补仲景论述之阙略。而本方就是钱乙在研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后,依据其肾气丸组方思路及特点变化而来的。

8、本方实由仲师所传“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用治肾怯诸证。肾气丸乃仲景为治肾阳不足之证而制。钱氏结合小儿体质“稚阴稚阳”之特点,从该方八味药中减去温阳补火的桂枝、附子,而余药及其用量比例仍悉遵原方,所以虽将温补肾阳之剂易为滋补肾阴之方,但补通开合配伍之道仍为仲景心法,可谓师古而不泥古,变化而不离宗。诚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9、【制方要旨】六味地黄丸根据《素问》“虚则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以及王冰所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原则

10、创制,是钱乙针对小儿“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力主用药柔润学术思想的代表方。

11、方中重用甘温之熟地为主药,地黄本为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诚如《本经逢原》所说:“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

12、《本草从新》也谓其能:“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后天可以实先天,因而有助肾阴之复,正如龚居正所云:“山药者,则补脾之要品,以脾气实则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输转肾脏而充精气,故有补土益水之功也。”故方中以山药甘平滋润补益脾阴而固精。

13、《本草正》谓其:“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本草求真》也说:“其性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相生,乙癸同源,肝血足则能下充肾阴,故方用山茱萸酸温养肝肾而涩精,如傅仁宇说:“山茱萸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正与之宜也。”《药品化义》也说其能“滋阴益血······为补肝助胆良品”。

14、《医学衷中参西录》更谓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二药为辅,合主药以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而涩精止遗。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15、肾为水脏,肾元虚馁每致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水浊内停。方用泽泻味甘咸寒之性利湿而泄肾浊,使虚热从小便而解,并能防熟地黄之滋腻敛邪,且补中有泻,并无呆滞之弊,诚如《本草纲目》所云:“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乏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

16、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与熟地相伍,一补一泻,一开一阖,复肾动静之道,开阖之机。茯苓甘淡,性平,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如《用药心法》所说:“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汤液本草》也说其可“伐肾邪”。丹皮味苦性辛寒,以清少阴之伏火,还以奉少阳之生气,并制山萸肉之温涩,《本草纲目》曰其可“和血、生血、凉血,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使。

17、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二是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正如费伯雄所说:“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18、对于这首滋阴名方,历来为人们所关注的就是关于“三泻”药物的配伍意义,历代医家皆有不同之解释,然括而概之主要出自以下三方面考虑。

19、第一,补阴药与渗湿利水药配伍,是为了防止水湿壅滞。

20、第二,三补治本,三泻治标,标本兼顾。

21、第三,消除三补所产生的副作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使滋而不滞,泻而不伤,以补为主,以泻助补。正如龚居正所说:“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六味之设,何其神哉!”可见滋补之中寓以通泻,虽补水之力不及纯甘壮水之法,但却构成补通开合,平补肾阴之剂,因而久服而无偏胜之弊。其配伍方法颇具深意,耐人寻味,在众多补阴方剂中可谓独树一帜。

22、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为滋补肾阴之剂,凡辨证属肾阴不足者皆可使用,然而组方终究偏于滋腻,有碍运化,故对于脾虚食少以及便溏者慎用。

23、【名家发挥】由于六味地黄丸立意新颖,组方结构精巧,疗效确实,对后世医家在学术和新制方剂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尤其对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影响较大,并对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和完善产生了积极意义。而由此方立意所衍生而成的新方更是层出不穷,名方辈出。

24、钱氏创制六味地黄丸之后,被广为传颂,甚至有人认为此方可为滋阴之祖剂。其影响对后世滋阴学派大家朱丹溪启发较大,其所创立的滋阴大补丸,便是在地黄丸和还少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

25、明代医家赵献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于命门水火大加发挥,触类旁通,无所不贯。其所著《医贯·卷之四·先天要论上》中专有《六味丸说》一篇,于六味地黄丸推崇备至,认为一切“肾虚不能制火”的病证,都可以用本方进行治疗。同时,赵氏将六味地黄丸灵活运用于发热、痰证、咳嗽、吐血、喘证、喉咽疼痛、耳鸣耳聋、大便不通、小便不禁以及梦遗滑精等多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可谓将此方的临床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26、六味地黄丸自问世之后,由于组方独特,构思巧妙,疗效确定,故尔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普遍关注与青睐。他们以各自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用药进行了不同的加减化裁,变化衍生出一系列六味地黄丸类

27、(1)配伍清虚热之药:肾阴为元阴,一旦亏损,无以制龙雷之火,虽可行壮水制火之法,但对虚火较旺之象常配清虚热之品。如吴崑《医方考》中的知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二钱。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

28、(2)配伍滋阴明目之药: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往往导致肝阴虚损,水不涵木,肝开窍于目,而目又为精窠,为五脏六腑精气上注所成,现肝肾阴虚,常致目窍失养,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迎风流泪。故临床上常可配伍滋肝明目之品,方如《麻疹全书》所载杞菊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三钱而成。功能滋肾养肝明目。

29、(3)配伍纳气滋肺之药: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肺肾本为母子之脏。故一旦肾中元阴亏耗,常致肺阴不足,肺肾阴虚,必致气机升降失司,从而造成呼吸不利,发为喘咳不已之症。此时当配伍纳气滋肺之药,方如《体仁汇编》所载麦味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各五钱而成,麦冬功擅润肺养阴,《日华子本草》谓其有“止嗽”之功,与滋肾诸药相伍有金水相生之义,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肾经,《本经》谓其有主“咳逆上气”之效,功擅敛肺滋肾,纳气平喘。上方如仅见肾阴不足而致纳气不及者,可只加五味子二钱,方名都气丸(《症因脉治》)。

30、(4)配伍调肝之药: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往往导致肝阴虚损,而肝是体阴用阳之脏,肝体不足,常致肝用失常,故明·薛己于本方配伍调肝之药,如《校注妇人良方·卷八·妇人脬转小便不利方论第二》滋肾生肝饮,即为本方加五味子、柴胡、白术、当归、甘草,主治肾虚肝郁,症见月经不调,小便淋沥不利,或两胁胀闷,或小腹作痛等。遵从此例者还有清·高鼓峰所创名方-滋肾清肝饮。

31、(5)配伍理脾之药: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二者为母子之脏,生理上可相互充养,病理上相互影响。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所载纳气丸即为本方加沉香、砂仁,主治脾肾皆虚,虚热咳嗽,倦怠少食等。

32、六味地黄丸的用法一般皆遵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载的“空心,温水化下三圆”。但也有其他用法,如《医学纲目》曰:“空心,温酒服五十丸。”《医方考》曰:“令人多呕者主此方,盆汤吞之。”《仁术便览》曰:“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汤下,寒月温酒下,如肾虚有饮,作痰唾,生姜汤下。”《医贯》则认为:“口服须空腹,服毕少时,便以美膳压之,使不得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泻冲逆也。”这些皆是不同医家根据病情的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33、六味地黄丸(汤)自钱氏创制以降,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其适应证已拓展至内、外、妇、儿、五官等诸科。如内科的消渴、淋浊、咳嗽、喘、眩晕、自汗、盗汗、便血、诸血证、血虚发热、呕吐、痞证、骨蒸、健忘、惊悸、怔忡、头痛、腰痛、中风、类中风、虚劳、遗精、足跟痛、痰饮等;外科的疮疡;妇科的不孕症、产后不语等;儿科的囟门不合、解颅、五迟五软等;以及五官科的虚火牙痛、失音、舌燥、喉痛、耳鸣、耳聋、眼花、齿牙不固、白膜遮睛、目中白睛多等。

34、以上诸证凡由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者皆可用之。在使用方法上,目前临床多以汤剂及丸剂为主,一般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多采用丸剂为主,而对于需要临床加减化裁变化者则多使用汤剂。现撷其主要方面附列如下。

35、(1)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阴不充,导致髓海空虚,上下俱虚,发为眩晕。故此类眩晕常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配以天麻、钩藤、珍珠母等平肝息风,重镇潜阳之品,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常配以治肝之品。

36、(2)消渴:消渴的病机中医认为主要在于阴虚燥热,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涉及肺、脾、肾三脏。若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水谷精微直趋下泄而为下消之证,故临床常以本方为主进行治疗。然消渴日久,常致气虚血瘀,所谓“久病入络”,故常配以益气、活血、通络之品,如补阳还五汤之类。

37、(3)咳喘:董建华教授以本方为基础方加麦冬、五味子、紫石英、肉桂等补肾纳气之品,构成加味麦味地黄汤,用以治疗老年性喘咳颇有疗效。年高之人,阴阳并衰,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用麦冬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肉桂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阳。

38、(4)中风:李斯炽教授曾以本方加龙骨、牡蛎、竹茹、白芍、石菖蒲、远志构成二六汤,用于治疗脑中风。他认为中风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阳上亢,内火扰动炼液成痰,痰热交阻,随风阳上扰蒙蔽清窍而成。故以本方配以涤痰清热,潜阳开窍之品。

39、(5)头痛:范美德教授临床用所创的散偏地黄汤来治疗脑外伤导致的头痛,疗效颇好。该方是由“散偏汤”与“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组合而成。头部外伤,髓海震荡,必然会引起神气逆乱,气血瘀滞,脉络瘀阻,脑海失养,从而导致头痛等症发生。又“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脑髓之盈亏,取决于肾精旺盛与否。根据“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体虚者补而养之”的治则,对脑外伤综合征的治疗宜在滋肾填精的基础上配以活血行气止痛之药如川芎、白芷、香附等。如此则气行络通,气血流畅,肾精足髓海充,脑海得滋养,而头痛诸症自会获愈。

40、(6)呕吐:仲虎才教授运用以本方加味创建的补肾地黄汤来治疗脑性呕吐,可谓是中西理论汇通的一个验例。该方实为六味地黄汤去丹皮加车前子利水之品以减轻颅内压,加半夏、竹茹之品降逆止呕,配以蒲公英清热解毒以除脑膜炎之温疫之邪,最后合甘草以调诸药。

41、(7)水肿:肾为水脏,肾阴亏损,常致水液代谢失常,泛滥肌肤而为水肿。故本方常可用于治疗属此类证型的水肿。然水肿日久壅塞气机,气行不畅;或久而气伤,无力推运,血行缓慢,久而瘀滞,“血不利则为水”,水瘀交阻,复伤肾阴,形成恶性因果循环,导致病情日益危重。故临床常配以益气、利水、活血之品。如马骥教授的六五地黄汤即是以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女贞、桑椹、车前、地肤而成;杜雨茂教授的滋阴益肾汤也是以本方加猪苓、白茅根、石韦、牛膝、益母草、旱莲草、桑寄生、黄芪而成;此外,郑孙谋教授的苏蝉六味地黄汤也是本方减去丹皮,茯苓配以苏叶、蝉蜕、黄芪、益母草、桃仁、玉米须等药而成。

42、(8)臌胀:中医认为臌胀可由肝肾阴虚,造成二脏功能失调,最终导致气滞、血瘀、水饮互结于腹而成。李寿山教授运用以本方为基础方的养阴消水汤来治疗臌胀,获得良好疗效。方中生地、枸杞子、丹皮、知母养阴清热,柔肝以治本;丹参、鳖甲、龟甲育阴软坚,祛瘀消积以治标,涵有治本之意;配茯苓、泽泻、大腹皮、车前子、西瓜翠衣等,皆淡渗利水消肿胀之要药;伍茵陈、水红花子化瘀而行水;山药健脾而运水,皆为对症之治,诸药配伍,养阴清热,运脾行水,化瘀退黄,标本兼顾,不失为一治阴虚夹湿夹瘀臌胀的有效方药。

43、(9)足跟痛:肾主骨,肝主筋。人至中老年肝肾渐衰,肾虚无以主骨,肝虚无以养筋,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不通则痛”,从而引发足跟痛。临床常以本方配以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品,如当归、牛膝、木瓜、独活等。

44、(1)瘰疬:清·梁希会以本方减山药加枸杞子、半夏、炙甘草、青皮、煅龙骨、煅牡蛎、炒杜仲、白芥子来治寒痰凝结而致的阴火疬。该病中医认为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痰火结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故以本方滋阴治本,配以半夏、青皮、煅龙骨、煅牡蛎、白芥子等消痰散结之品以治其标。

45、(2)黄褐斑:临床上该病可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而致面部气血失调,阴津无法上承而濡润颜面造成。故临床上常以本方配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配合逍遥丸、桃仁、红花、香附等。

46、(1)产后发热:何任教授临床以加味地黄汤治疗产后发热,疗效确凿。产后血虚肾亏,若再兼受风湿之邪外袭,常致反复发热、关节作痛、带下、恶露不净、腰酸、尿频、疲乏等症杂见,故治疗可以六味地黄丸加川断养阴益肾,佐以忍冬藤、黄芩、黄柏清热凉血,神曲、党参健脾助运。药后热解,停药后复作,继以原法加伸筋草、秦艽、丝瓜络等养血和络。说明治疗产后发热要照顾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不能一派苦寒清热。

47、(2)经间期出血:该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肾阴不足,转化不利,但又不得不转为经水,以致子宫、血海的固藏受到一定的影响,故排卵的同时出现阴道出血现象。因此,以本方为主可配以滋补肝肾的二至丸、枸杞子,且旱莲草具有止血的作用,女贞子又善清虚热,加菟丝子既补肾阳,又滋肾阴,在此起阳中求阴之义,当归补血活血,以达止血不留瘀的目的。

48、(1)暗风:小儿本为稚阴稚阳之体,如若肝肾阴虚,往往造成内风扰动,而成四肢抽搐惊风之症。当此之时可用本方原方,或配以平肝息风之品。如李斯炽教授就曾以本方加减变化配以平肝息风之僵蚕、全蝎,创立了治疗此类疾病的平慢汤。

49、(2)痘疹: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十·小儿科》曾以荆防地黄汤主治血虚出痘初起,即本方去泽泻加荆芥、防风、生甘草而成。痘疹皆以透发为顺,若幼儿肝肾亏虚,阴血不足,常致痘疹无力透出而致毒邪内陷,故可以本方配以疏散透表之品以助痘疹顺利外出,且方中凉血活血之丹皮还可清解疹毒,防止疹毒内陷血分。

50、(1)青光眼(青风内障):该病多因肝肾阴虚,目窍失养,神光衰败形成。湖北严祖汉用本方加清热明目之功的黄柏、白菊花,即杞菊地黄丸治疗本病。

51、(2)久喑:本病多属肺肾阴虚所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火上炎于咽喉,声户开合不利,古语云: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故治以本方滋阴补肾,配以诃子、蝉蜕、胖大海、生地等敛肺利咽,濡润声道,开声音。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