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去湿毒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去湿毒的知识,包括久治不去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学习“湿胜则濡泻”和“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两句话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泻”,主要是指外湿侵入人体,引起脾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职,而出现腹泻之病。
举验一:祁某,男,32岁,1989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腹泻五年,每日大便少则三、四次,多则八、九次。泻下物稀溏,时有白色泡沫夹杂其中。便前少腹疼痛,便后肛门不舒,略有后重坠。每食油腻则病症加重,吃素食病略减轻。
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曾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或全无效果,或仅取效一时,停药后复作。
观其形体尚盛壮,但面色污垢,舌质略暗而红,苔薄白腻。脉濡缓,食欲尚可。
苍术12克,黄柏10克,生苡仁15克,黄芩12克,葛根15克,冬瓜子12克,木香6克,桔梗10克,马齿苋15克,败酱草15克
3月25日复诊:药后大便较爽,日三、四行,便前腹痛已不明显。脉舌同前。原方再服十五剂。痊愈,随访月余未发。
举验二:李某,男,40岁,1984年诊。
患者腹泻十余年,大便每日7~10次。每次泻下量少而粘滞,挟有粘液。
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滴虫性结肠炎”,屡服中西药物,效果不佳。
患者形体高大,约1.80米,但颇削瘦,自称青年时喜爱运动,体重达80公斤,近年精神疲惫,体重约65公斤。食欲一般,面色污浊而萎黄,舌苔薄黄腻,脉缓。
黄连10克,黄芩12克,白头翁10克,秦皮10克,黄柏10克,败酱草15克,桔梗10克,槟榔10克,马齿苋15克,生苡仁15克,木香6克,冬瓜子12克,焦三仙各6克
十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忌食油腻及辛辣食物。
复诊:服药后大便日2~3次,无不适,大便镜检阴性,再以前方加减为治。
苍术10克,白术10克,生苡米15克,茯苓15克,麦冬10克,冬瓜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12克,马齿苋15克,焦三仙各6克
六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病愈。
湿邪最易伤及脾、胃、大肠,而引起腹泻之病,《内经》称之为“濡泻”。
此类泄泻的特点是排便不爽,泻下物粘滞或挟有泡沫、粘液,与火热所致的“暴注下迫”证不同,因湿邪缠绵,故一般病程较长,若以治火热腹泻的方法常不能取得满意疗效;若因病久而用补脾涩肠类药物,虽可取效一时,停药后病必更为加重。
本人在青年时治此类病证,曾以攻下为主,用木香槟榔丸为主方,作汤剂施用,效果虽比一般止利清热以及固涩法略优,但仍不能彻底治愈。
因其病本在于湿邪内阻,是以攻下法不能尽去其病,后观摩中医名家治此类证,以清热祛湿为法,效果颇佳,及更加理解《内经》“湿胜则濡泻”之意。
遂习用之,并随证加减用药,治愈多例,此证以湿热邪气为主,虽然患者久病多有虚象,一般亦不必用补药,以防“致邪”,待邪去则正气自复。
举验二在病情基本平稳,化验已正常的情况下,亦只在原方意基础上,仅加用白术、茯苓二味,健脾祛湿而不留邪。
方中除清热祛湿之药外,用木香者,在于行气,用桔梗者,取开肺气以利大肠之意。
又湿胜虽多见“濡泻”,但大肠湿热的患者,亦偶有以便秘为主症者。
1989年冬,余赴某地讲学,曾遇一位内科医生,其便秘多年,二、三日一解,形如羊粪。但有便前腹痛,大便中挟有粘液,舌苔薄白而腻。
仍以上方方意而加生大黄5克,四剂后大便通畅,腹痛减轻。复用原方去大黄继服之,十剂后,诸症悉除。
湿热不攘为拘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言湿热之邪阻滞筋脉,气血不能通达濡润,致使筋失所养,或为软短而拘急,或为松弛而痿缓不用,从而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之类疾患。
举验:张某,男,42岁,1974年11月诊。
患者头部外伤手术后半年余,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尤以下肢为甚,自足至膝,内翻屈曲不能伸直、无力,来诊时需由两人左右架扶。
观其体质尚属壮实,头部受伤处颅骨尚未修补,有一鸭蛋大软组织,脉濡数,舌质红,苔黄而厚腻,大便不爽。
证属湿热阻滞,治以清热祛湿之法。
苍术10克,黄柏10克,生苡仁12克,萆薢10克,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独活8克,车前子9克(包)
水煎温服,每日一剂,服上方九剂后,舌苔略退,左下肢已略能自动屈伸。上方再加鸡血藤15克,水煎服,每日二剂。
又服15剂,肢体屈伸较为自如,手持木杖已能自己行走。
上方连服40余剂,能去弃手杖自己散步、做简单的保健操。行动虽不如常人灵便,但生活自理已无困难。
对于外伤所致的疾患,一般常用活血祛瘀通脉的方法治疗,这可以说是“常法”,但不可绝对看待。
我们从上例患者的舌、脉及症状分析,未见到明显的瘀血表现,却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之象。
察其湿热之由,非为外感所致,而是因外伤后气机失调,湿热从内产生。
其症状恰属下肢外侧之筋脉弛长无力而为“痿”,内侧之筋脉软短而为“拘”。
下肢甚于上肢者,正是《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表现。证候既定,治法当然应该清热祛湿。
其方乃三妙散加味,是本人青年时代随师见习所得,原方有滑石而无独活,师谓之曰“八妙”,用来治疗湿热身重痹痛而邪在经脉者效果颇佳。本人应用常随证路施加减。
此例患者,湿热太甚,但恐苦燥渗利之药仍不能奏效,故加一味独活。
一则该药善走下肢与羌活行于上者不同;二则取《阴阳应象大论》“风胜湿”之意,以加强祛湿之力,方与证应,是以见效。
又该证患者,毕竟因外伤所致,故后又加用鸡血藤养血而通经脉,收到显著效果。
通过上述病例的诊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个问题。
《生气通天论》:“大筋软短,小筋弛长”的“大”、“小”,只是一个相对用语,即湿热之邪,阻滞筋脉,可以使筋脉为病,或软短、或弛长,而不宜机械地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软短的只是大筋、弛长的必定是小筋。
因为该患者下肢外侧筋长,而内侧之筋拘短,似乎不能说外侧筋小、里侧筋大。
《内经》病因理论中,虽然重视直接致病因素的性质,但尤其强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来认识病因,也就是“审证求因”。
所谓直接致病因子,在“病因”中只占相对重要的位置,本例病人,其直接致病的原因,确属头部外伤,但从临床表现上看,则属湿热证候,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收到满意疗效,即是佐证。
内容来源:《黄帝医术临证切要》
关于去湿毒,久治不去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