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地龙,息风止痉药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地龙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地龙的知识,包括息风止痉药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1、在我国中药宝库里中有“龙”字的不多,其实就包括“地龙”,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蚯蚓。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对地龙的功用即有朴素的记述,言其“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随后《名医别录》增添了“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今天来聊聊地龙。

2、地龙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蚯蚓,古文作睧,又作蚓,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睩如丘,故名蚯蚓。此外,还称附蚓、寒蚓,曲蟮,土龙,地龙子,朐躵、土蟺,虫蟮等名。

3、中药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切段,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气腥,味微咸。以条宽、肉厚者为佳。生用。

4、本品性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

5、注意:1)本品寒凉,脾胃虚弱及无实热之证慎服。2)地龙服用量过大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呼吸困难,血压先升高后又突然降低,有时还可见胃肠道出血现象。3)地龙制剂注射给药个别患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故对过敏体质患者尤应慎用。首次注射应观察15分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及时对症处理。

6、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一名土龙。畏葱、盐。

7、疏:蚯蚓得土中阴水之气,故其味咸寒,无毒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故主伏尸鬼疰,乃疗伤寒伏热狂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黄疸。诸虫瘕,咸属湿热所成。得咸寒之气,则瘕自消,虫自去,而蛊毒之热亦解矣。昔一道人,治热病发狂,用白颈蚯蚓十数条,同荆芥穗捣汁,与饮之,得臭汗而解。其为治伤寒伏热狂谬之明验也。

8、主治参互:《肘后方》:伤寒热结六七日,狂乱见鬼欲走。以大白颈蚯蚓半斤,去泥,用人溺煮汁饮。或生绞汁亦可。《斗门方》:小便不通,因湿而得者。用蚯蚓捣烂,浸水,滤取浓汁半碗,服立通。《胜金方》:耳卒聋闭。蚯蚓入盐,安葱管内,化水点之,立效。《保命集》:瘰疬溃烂流串者。用荆芥根下段煎汤,温洗良久,看疮破紫黑处,以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韭菜地上蚯蚓一把,五更时收取,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入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麻油调傅之,神效。

9、简误:蚯蚓,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故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尸疰因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性复有小毒,被其毒者,以盐水解之。

10、蚯蚓生湿土中,凡平泽膏壤地中皆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藏,雨则先出,晴则夜鸣,其垓如丘,其行也引而后伸,故名蚯蚓。能穿地穴,故又名地龙。入药宜大而白颈,是其老者有力。《日华子》曰:路上踏杀者,名千人踏,入药更良。

11、蚯蚓冬藏夏出,屈而后伸,上食稿壤,下饮黄泉,气味咸寒,宿应轸水,禀水土之气化。主治尸疰虫蛊,盖以泉下之水气上升,地中之土气上达,则阴类皆从之而消灭矣。蜈蚣属火,名曰天龙。蚯蚓属水,名曰地龙。皆治鬼疰,蛊毒,蛇虫毒者,天地相交,则水火相济,故禀性虽有不同,而主治乃不相殊。

12、地龙传统可以生用或鲜用,但生品入煎剂常因腥味太重而不便服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地龙项下有酒地龙,即以地龙加黄酒拌炒。《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酒地龙则为酒拌砂炒,亦有用酒拌麸炒者。但无论酒炒、砂炒还是麸炒,均会因高温影响而不同程度地破坏其有效成分,且在炮制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影响炮制人员健康。有人提出用醋拌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法炮制,认为酒制改醋制后,能增通络止痛、解毒作用,又可矫味矫臭,使地龙中某些生物碱成盐而易于煎出,还可引药入肝而更好地发挥疗效;改用电热恒温干燥法,能使醋易渗入药物组织内,又不必经过高温度,对有效成分影响较小,可保证药效。实验进一步证明,醋制品的水提取剂所含成分(含氮成分而具碱性)较生品、酒制品、砂烫品、清炒品为高,因而醋制地龙有较多优点,值得提倡。

13、中药地龙主要含蚯蚓解热碱、蚯蚓毒素、6-羟基嘌呤、黄嘌呤、腺嘌呤、乌嘌呤、胆碱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还含有花生四烯酸、琥珀酸等有机酸。

14、中药地龙具有解热、镇静、抗惊厥、抗血栓、抗凝血、降血压、平喘、抗炎、镇痛、抗肝纤维化、抗心律失常、促进创伤愈合、增强免疫、抗肿瘤、利尿、抗菌、兴奋子宫及肠平滑肌作用。

关于地龙,息风止痉药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