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枸杞根的作用与功效,饮食里的中药之枸杞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保温杯泡枸杞竟成了中年养生的常规操作。保温杯泡枸杞,果真有养生功效吗?关于枸杞,你又了解多少呢?除了是炖汤的佐料,枸杞的药用价值究竟如何?饮食里的中药,今天介绍枸杞。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诗经·小雅》。
枸杞,茄科枸杞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枸杞这个名称始见于《诗经》。关于其名称的起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道:“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更有传说千年枸杞,形如大狗,因此得名“枸”。
枸杞的英文名也很有趣。“Wolfberry”是枸杞最常见的英文名,但自21世纪以来,枸杞又多了另一个英文名:“GojiBerry”。这是因为中国枸杞进入国际市场后,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人们索性用拼音“gǒuqǐ”直呼。
“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本草纲目》
枸杞起源于中国,多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中华枸杞,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山坡、路旁或村边都能看到。此外还有宁夏枸杞,由中国西北地区的野生枸杞演化而来。
俗语说,“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这是因为食用萝藦、枸杞有“补益精气、强盛阴道”的效果。植物学家苏颂说,枸杞“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入药以成熟的枸杞果实为主。关于其药用历史可以追溯的秦汉时期,而且历代医家均认为枸杞入药,首选“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一带)者”。
枸杞“甘州者为真,叶厚大者是。”——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枸杞,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甘美异于他处者。”——宋·沈括《梦溪笔谈》
“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陕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药枸杞子,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后入药。枸杞子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
枸杞子能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诱变、抗辐射、降血压作用。此外,枸杞子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7种细菌有抑菌作用。
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神农本草经》
中药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枸杞子长于滋肾精、补肝血,为平补肾精肝血之品。《本草经疏》言其“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等症,《寿世保元》单用其熬膏服;治须发早白,常与怀牛膝、菟丝子、何首乌等药配伍,如七宝美髯丹(《积善堂方》);治肝肾阴虚或精亏血虚之两目干涩,内障目昏者,常与熟地黄、山茱萸、菊花等药同用,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枸杞的根皮也可入药,其原料并不限于宁夏枸杞。地骨皮与枸杞子虽出自同一植物,性味功效却大不相同。
《食疗本草》:枸杞“根:主去骨热,消渴”。
中药地骨皮,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地骨皮除了有解热作用外,还有降压、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并对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地骨皮尚有止痛作用。
地骨皮甘寒清润,善清虚热、除骨蒸,为凉血退热除蒸之佳品,如清骨散(《证治准绳》)。同时,地骨皮能清泄肺热,可治疗肺火郁结,气逆不降治咳嗽气喘,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此外,地骨皮能入血分,清热凉血以止血,还有能清热泻火而生津止渴。
地骨皮与枸杞子,一根一果,一清一补,甚至奇妙!#夏日生活打卡季#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