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营养不良性贫血(胖人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今天给各位分享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胖人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刘欣宇图/受访者提供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殊不知,肥胖者也可能患上营养不良性贫血。

今天(8月18日)是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为关爱贫血患者在天河院区举行了义诊活动。

该院血液内科主任刘加军教授在活动现场表示,贫血不仅影响个体体能,还影响多种疾病的治疗预后,应该引起重视。

8月18日中国贫血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举行义诊活动

早期贫血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刘加军主任表示,早期贫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其危害却极大。据其介绍,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贫血会导致精神倦怠、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会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营养不良性贫血即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元素等)缺乏所致贫血,与之相关的常见疾病为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约占65%-75%。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MA)即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昔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症的患病率老年人群尤高,并随年龄而增加。

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与大众印象不同,肥胖人群也会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我们常说的肥胖常指体内脂肪含量增高,临床上常用BMI来表示,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值大于28为肥胖。

刘加军表示,肥胖只能说明体内脂代谢异常,不能说明体内铁代谢及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

在临床上肥胖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患者亦不少见,部分肥胖患者合并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可有慢性失血及铁吸收障碍导致贫血;妊娠期的肥胖女性,因其叶酸、维生素B12需求量增加而常有摄入不足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还有肥胖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因内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B12吸收减少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喜盯五类人

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减少,又分为摄入减少和丢失过多。因此对应的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的人群为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及手术后患者。

刘加军教授在贫血日义诊活动现场为患者答疑

刘加军强调,其中,一老一小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3-4月大的婴幼儿,来自母体的铁已经用尽,而以乳类为主的食物中含铁较少,而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对铁的需求量较大,若不能及时补充铁,则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

而对老年人来说,一方面他们的饮食摄入量减少,饮食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年龄增加使得消化功能的减退,都是造成贫血的病因,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导致铁代谢紊乱也是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原因。

盲目减肥、长期素食易缺铁

刘加军提醒,一些盲目减肥者,过分节食,动物类食物(肉、蛋、奶)摄入过少,长期素食,因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缺铁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同时膳食中的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奶及奶制品中含量较少,植物性食品中基本不含维生素B12。所以长期素食,维生素B12的来源就很少。

刘加军建议,减肥和长期素食的人群尽可能改变饮食习惯。

预防:体检指标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常规体检都会检测血常规,这时需要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b)。

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为贫血。

若血常规结果同时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红细胞的体积缩小,血红蛋白量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需怀疑缺铁性贫血;若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5%需怀疑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怀疑有营养不良性贫血应及时就诊,进一步检查。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