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风球子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风球子的知识,包括往事悠悠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1、“苦春头子”是一个灰头土脸的乡野俗语,或许是北方农村特有名词。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平民百姓家吃完猪头肉,再也找到多少荤腥,冬天储存的白菜、萝卜已吃完,土豆还要留种,没有多少富裕的,在五月份青菜长出前,只能靠咸菜酱维持简单的生。用李逵的话说:“嘴里都淡出鸟了”!人们把这一时节习惯称之为:“苦春头子”!耗子只能趴在纸棚上,啃噬少的可怜的干糨糊;家里饲养的猪,只有淘米泔水充饥,嘴巴插进食里捞干东西,发出咕噜噜声,就是不下咽,主人偶尔撒一把糠,随了心愿,大口吞食,“哐哐”声不绝于耳!人们舌尖上的文化也沉淀成四个字:清汤寡水。它犹如打补丁的陈年旧衣,带有抹不去的时代烙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更像狗皮膏药粘贴在家家户户,与瑟瑟的冷风、枯枝败叶起腻,使春姑娘步履蹒跚,艰难地迈进关东的门槛!
2、那时人们生活困苦,但不失幽默,调侃农村生活:“冬天储菜老三样(白菜、土豆、萝卜),苦春头子咸菜酱”。极其形象生动,概括的点滴不漏!我记忆最深的是小米干饭,是“苦春头子”的招牌,每天离不开。其做法:小米儿与清水一起下锅,煮沸后,用笊篱捞起装进铝盆里,之后放在锅叉(用木头做的炊具)上蒸,掀锅后小米饭金黄诱人,但口感略差,散落的像鱼籽,吃起来喇嗓子。如有好菜还可以,作以咸菜酱,日复一日难免生厌。那时嘴谗,有时趁大人不注意,到厨房荤油坛子挖一小勺猪油埋进小米饭里,拌上大酱格外香,被发现后难免挨一顿数落,全家人一年的荤腥被一人多占,还真是理亏!
3、偶尔家里买两块大豆腐,用酱拌着吃,算是改善生活了。相对小米饭,我更喜欢苞米碴子粥,粘稠、清香,好下咽。每天下午,将苞米碴子到进10刃铁锅,添满水,用笊篱搅和,将漂上来的苞米脐子捞净,放进适量的面碱,盖上锅盖烧火。燃料主要是苞米秸杆儿,很有“煮豆燃豆萁”的韵味。拉风匣、摇风车助力氧气,旺盛的火苗把锅底团团抱住,用不了多长时间,锅就沸腾了,间隔一个时辰,再烧一个开,烧三遍,苞米碴子就可以吃了。小菜仍旧是咸菜酱,感觉各异,颇有幸福感!有时去同学家玩儿,赶上吃晚饭,其情景至今难忘!十多口人,南北炕坐满人,地上、墙角都有人,端着一碗苞米碴子粥吱溜溜喝着,间或到桌子上夹一口咸菜酱搅在粥里,吃的大汗淋漓,看着都痛快!
4、当时会过日子的农村人,把窖里靠墙着冻的土豆,扒皮晒干,碾碎成面烙饼很有创意,不用一点儿油,掸凉水防止煳锅,软软的、有点筋性,别有一番风味儿!每年春天学校都放农忙假,学生回家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早晨没有什么好吃的,不到中午就饿了。妈妈在一碗开水里放点荤油,加点盐和毛葱沫儿,算是小灶儿,多吃不少饭。
5、早春天气还冷,家家备有火盆,孩子们有时把玉米粒埋进去,用秫秸棍儿扒拉,一会儿蹦出白胖的玉米花,香脆可口,是很好的休闲食品,但不可多得。一是把灰尘蹦得到处都是,大人不让。二是粮食紧缺,没有多余的粮食让孩子们霍霍(浪费)。“苦春头子”能改善生活的希望,都寄予挖野菜。四月份,大地逐渐解冻,向阳处小草悄悄探出头,窥视阳光的喜怒,婆婆丁也随之凑热闹。娇嫩的紫红锯齿叶、寸巴长的白茎,略带淡淡的苦涩,给贫瘠的餐桌添了一丝新意,可惜太少,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
6、家乡的野菜还有一种“小根蒜”,生在耕地杂草中,喜凉爽气候,夏季高温期休眠,冬季土壤冻结后小鳞茎在地下越冬,春秋季节生长旺盛,是餐桌上的佳品。据老人讲,我们当地没有这种野菜,早些年有一个财主去外地走亲戚,看到当地的“小根蒜”遍地都是,长得像独头的大蒜,但比大蒜小,气味又有点像葱,十分喜欢,带回一些种子,撒在田里。谁知此物种适应性极强,第二年生根结果,荒了田地,给夏锄添了不少麻烦。每年春天,小伙伴儿相约去挖“小根蒜”,寻找早春的信息。
7、田垄旁一片片焦黄的胡须状草就是“小根蒜”,用泥抹子将其刮除,露出紫色的嫩芽,插入泥抹子挖出,纤细的径儿,指甲般大小的蒜头,白白净净煞是可爱,蘸上大酱,就着小米饭,格外清香,食欲大增!阳历四月份鸡鸭鹅都已经下蛋,人们舍不得吃。一是缺少饲料,养得少。二是交任务,每人一斤蛋,完不成生产队不给饲料(破碎的粮食)。再一个是卖鸡蛋换钱,贴补家用。一个鸡蛋7分钱,可以买一个本儿,或买几片儿止痛片儿,再多可以买些盐、火柴等。只有过生日,才可以吃到两个煮鸡蛋。家里来客人了,打四个鸡蛋掺些白面,煎一盘儿当下酒菜,实属奢侈品!因此,“苦春头子”的苦不是文字所能表述的,只有亲身经历方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由于没有蔬菜水果及副食,人们维生素C严重匮乏,嘴角生疮,早起张不开嘴。大人教我们顺时针啃锅沿儿,一点点张开嘴。不一定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能慢慢适应,疼痛感不那么强,也许分散了注意力!
8、春日迟迟,田野凋零,乌鸦不厌其烦的聒噪,令沉睡的大地缓缓起身,踉踉跄跄蹬上季节的列车。阳光有些温柔,风也似乎不在嘴尖舌快,冰冷的意象在清明的诗眼中释放出慈爱的属性。苦也好、穷也罢,都是大人狭窄的思绪,孩子们的世界永远是快乐的迪尼斯!一群群候鸟,带着各自的方言,奔赴不同的目的地。孩子们听得懂它们的交流,在它们栖息地或觅食的地方,设下一处处机关,让美丽的歌喉折断,手指肚大小的肌体成为弟弟妹妹们的美餐!化净积雪的田野光秃秃,秋收时偶尔散落的谷粒儿,是鸟儿们的首选,铺天盖地落下,顶风顺着垄沟儿觅食(顺风呲屁股),迎着鸟儿前行的方向,搂起一堆土,把夹子放上,诱饵是白白胖胖的虫子,刚从秫秸里扒出来,鲜活地向前爬,但做的都是无用工,因尾部被细绳系着,但很有诱惑力,饥饿的鸟儿在孩子们远距离的驱赶下,顺着垄沟向伏击点前进,看到久违的美食,无所顾及地啄食,结果为食而亡,多少美梦瞬间破灭!
9、除此外,比较大一点的鸟儿串鸡、鹳子,捕猎相对困难!串鸡,学名:灰背鸫,繁殖于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黑龙江北部,越冬于长江以南,喜欢在林地腐叶间跳动,胆子很小。如果村前村后树趟子如发现“串鸡,大人、孩子都会带上夹子,确定好方位,下上夹子,等它落地觅食,并小心翼翼跟在后面,生怕惊动它。到了夹子前,鸟儿犹豫不定,迟迟不肯啄食,人们的心都快提到了嗓子眼儿!终于它禁不住诱惑,贪婪地啄食鲜活的虫子,“啪”的一声,夹子紧紧地咬住鸟儿的脖子,它无助地扑棱两下,香消魂断,人们也松了一口气,喜滋滋收获胜利的果实。有时遛鸟也会发生意外,被不速之客搅了局,叫人哭笑不得。
10、有一种小鸟,比拇指大不了多少,当地人称之“牛粪球子”,很灵巧,经常在树根蹦蹦跳跳觅食,因太小,没人愿意在它身上费工夫,可它偏偏爱凑热闹,给“串鸡”备下的虫子时常被其吃掉,而且不伤皮毛,溜之大吉,惊飞了大鸟,令人生厌!还有一种大鸟,俗称“鹳子”,分为:“油拉鹳子、“麻鹳子”,嘴很长,没找到它的学名。有一句歇后语:“油拉鹳子卡前式(跟头),全靠嘴支着”!一是定义了它的相貌特征。二是寓意有的人惯于耍嘴皮子。“油拉鹳子”、“麻鹳子”到北方的时间相对晚一些,由于长的大,智商相对高,很警觉,不容易捕获。发现成群的“鹳子”落在田野里,人们要跑到前面很远的地方下夹子,如被发现会惊飞,谁能打到“鹳子”都是值得炫耀的事。说来也巧,我们村里的一位大叔,一盘夹子,居然打到三只“鹳子”,堪称奇迹,大人孩子都去他家看热闹。一只有些打蔫儿;一只嘴巴折了,精神头满足;最后一只有些发懵。据推测三只鸟同时看好同一只虫子,两个抢着啄食,一个夹住脖子,一只夹住嘴,夹子的销棍儿弹懵了另一只,结果殊途同归!
11、除了打鸟,玩儿的较多的是泥巴。一是摔泥炮儿。抠来黄泥,揉成团,揪一块做成大碗状,高高举起,摔在木板上,空气冲击下,底部出现一个窟窿,对方要用黄泥堵上,彼此竞技,直到对方把黄泥输光。再一个攒泥弹儿,每一个指甲般大小,在阳光下晒干。之后用其游戏:弹泥弹儿,可以几个人玩儿,通过竞大家确定先后顺序,在规定的距离将泥弹儿弹出,目标方格里的泥弹儿,击中出格的泥弹儿归射手所有,很见功夫,也很有诱惑力,忘了吃饭,大人叫了几遍,才恋恋不舍离开,第二天继续。
12、整个春天小手皲裂直出血,疼得钻心,晚上用开水烫软,抹上“蛤瘌油”方能入睡。除此外,用泥弹儿打弹弓,是射杀麻雀的利器,沟塘边、房檐下、柳树上都是靶场,收获太多的快乐!由于生活困难,买不起玩具,供销社柜台里摆设的塑料手枪,上发条的小汽车,可望不可及,只有咽口水的份儿,平时玩具都是自己做。自行车链条做的火药枪,装上火柴头击发后很响、很过瘾,只是浪费火柴,一盒打不了几次。推铁环是好玩儿的项目,跑起来大汗淋漓,还列为公社春季运动会竞赛项目。打“尜”,打“带儿”(直径一寸,长三寸的木棍儿)、打球儿,把童年的硬盘装的满满,更有那“嘟嘟”的柳笛声,五线谱都是乡愁的二维码!
关于风球子,往事悠悠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