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两性百科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试试中医外治法

很多朋友对于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和试试中医外治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小儿厌食在临床十分常见,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症。各年龄皆可发病,但以1-6岁的儿童多见;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造成孩子厌食主要病因。小儿厌食必然厌药,因此运用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较易被宝宝和家长接受,疗效显著,优势明显。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遵循的是“脾胃不在补贵在运”的原则,现在就给爸爸妈妈们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

1、小儿推拿:让患儿仰卧或俯卧于床,或平坐母亲双腿之上;用单侧或双侧手掌根,主要以鱼际腹着力,由上而下推揉患儿腹部之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等穴,连续30-50次,可达消积导滞,调畅气机,除烦安神的作用;推三关(由腕部至肘部向上推其前臂桡侧边缘一直线),能温阳补脾气。

2、捏脊疗法:常规手法——从尾椎到大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捏3遍,然后提捏3遍,以听到响声为最佳效果,父母自己操作时,宜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为佳。捏脊疗法对厌食的各型患儿都非常适用。

3、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为直接作用,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到粘膜皮肤,通过毛细血管或淋巴管的吸收进入体循环,起全身治疗作用;一为药物局部刺激经穴的作用,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以调节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脐部为腹壁关闭最晚和最薄处,其表皮角质层薄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脐下分布有丰富的动静脉,所以药物容易进入血液循环。中脘为任脉经穴,主治脾胃中焦病变,行气消胀膏贴敷此穴,可促进胃肠蠕动,消积导滞。

(1)敷脐:运用“调脾散”贴敷神阙穴以达运脾健胃作用。每天贴1次,5天为1疗程,每次贴8小时左右。

(2)多穴位贴敷:调脾散贴敷于神阙(即肚脐所在的位置)、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气海(肚脐下两指宽处)、关元(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处,仰卧取穴)。每天贴1次,5天为1疗程,每次贴8小时左右。

4、灸法:对脾胃气虚、脾运失健证或兼胃寒阳虚者特别适合(可隔姜或其它),有如下几种方法:(1)将灸条灸上脘(脐中上5寸)、中脘,每次半小时,每天1次,5天为1疗程。(2)用艾条灸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约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1周,以后每周2-3次。

5、针刺疗法:(1)刺四缝:三棱针刺入患儿双手四缝(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约1分深,挤出淡黄色液体,7天点刺1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治疗14天为1个疗程。(2)多穴位点刺:点刺四缝、内关(手掌内侧手腕处横纹,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中脘、足三里,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

6、耳穴贴压:选耳穴脾、胃、饥点、交感、皮质下、神门、大肠,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所选穴位上,每次按压2-3分钟,使患儿产生酸、麻、胀痛感,每日按压3-4次,3-4天更换l次,两耳交替施治。

针对孩子不爱吃饭的问题,中药贴敷、推拿、捏脊、灸法、针刺、耳穴贴压均能刺激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直接或间接增强患儿胃肠蠕动,减慢肠管推进性蠕动,促进消化,增强吸收,起到助运脾胃的作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厌食,方便、安全、有效、易被接受,尤其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方面有独到优势,孩子及其家长不妨一试。

明溪:主治医师,现就职于云南省中医医院,从事儿科医、教、研及医疗管理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专业在读博士。熟悉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擅长治疗慢性咳嗽、小儿肺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小儿遗尿、小儿腹泻病及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兼任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秘书,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秘书。曾就“中医调护及保健”到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访问学*;2014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优秀青年,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10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论著2部。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脾虚会长眼袋?看看中医怎么破!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