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中医健康养生的前提是什么( ) a?精神养生是长寿的前提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中医健康养生的前提是什么( ) a,精神养生是长寿的前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精神养生是中医养生学里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中医“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

喜、怒、忧、悲、思、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与肝。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七情内伤,则有所亏损,治疗不易。

《内经》曰:“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恐则气下,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气水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爱尔马教授

生气:紫色;悲痛:灰白色;悔恨:蛋白色,

生气导致的疾病

50%的人24小时内生气着急情绪低落

25%的人死以前半小时内着急生气喝酒

生气导致色斑——美国《洛杉矶时报》

美国医学人员对5000名脸上长色斑的女性研究

情绪的低谷时,任何药物对色斑的治疗都显得不尽如人意

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时,她们的色斑可以不治自愈

生气→血液(氧含量少、毒素增多)涌向面部→毒素会刺激毛囊→毛囊周围炎症→色斑

生气的表现:胸口、心窝闷堵

发火的实质:声音、呼气、情绪释放→“解气”→疲劳→损人不利己→“亏了”

?男性: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直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

?女性:乳癌、肺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子宫颈癌。

消气法:长呼气10次,呼出浊气、臭味、没人的地方

“乐出虚,蒸成菌”——《庄子》

吐故纳新——息长命长

深呼吸:排浊气(吐故)——补肺气(纳新)

流水不腐—吐纳—治癌案例:小细胞肺癌

腹式呼吸:膈肌、内脏的运动—内壮:

肺、心、胃、肠、脾、胰、肝、胆、肾

身心健衰的显示器,要点:

细、匀、绵、长

“道生之,德蓄之”——道的体现:德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龚廷贤

身心的正常状态——有德

1仁、义、礼——春秋·孔子《中庸》

2仁、义、礼、智——战国·孟子《孟子》

3仁、义、礼、智、信——汉·董仲舒《贤良对策》

木火土金水——五行仁义礼智信——五常

信对应脾。怨天尤人伤脾胃---诚信养脾胃

调心要旨在于平衡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习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王冰说:“夫气之为用,虚实逆顺缓急皆能为病。”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养生妙方:心平气和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黄帝内经》

老子曰:“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心治则交让,心乱则交争,让则有德,争则生贼,有德则气顺,贼生则气逆,气顺则自损以奉人,气逆则损人以自奉,二气者可道已而制也。天之道其犹响之报声也,德积则福生,祸积则怨生,官败于官茂,孝衰于妻子,患生于忧解,病甚于且愈,故“慎终如始,无败事也。”

可见平衡气机要先从治心及道德上下功夫。临床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肿瘤均与精神、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外科正宗》中认为乳腺癌的病因在于“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思虑不得,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健康的机体中的气还应达到以下标准:气的量充足,不多也不少;运行顺畅。如果气机失衡,则百病丛生。

因此,生活中人们在劝解一个人不要生气的时候常常爱说“不要生气,要心平气和”。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血畅,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也。此外还有慢呼吸养气法,慢呼吸有四个要求,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内经》中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是非常注重呼吸运气来养生的。

调心要旨在于身心和谐

《黄帝内经》中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古人所讲的“心”不是心脏,而是指大脑的神经活动,指心理活动,因此任何情志的失调都会伤心,心伤则会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

“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中医七情致病论也印证了疾病的心因性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核心,而情绪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乐观情绪是身心活动和谐的象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通过大脑而影响心理活动和全身的生理活动。乐观情绪可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作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人体健康,促进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

国内外许多科学研究都指出:长寿老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乐观的情绪,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湖北省曾对省内88名百岁老人进行过调查,发现积极开朗型45名,占51.2%;安静温和型39名,占44.3%;孤僻忧郁型4名,占4.5%。这4位老人虽然孤僻、忧郁、内向,但自控能力强,因此也长寿。因此,人们把情绪乐观称为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

负面情绪生百病

人的情绪状态、心理因素对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影响。医学家认为:“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这种情绪和心境如不及时调整,长期压抑,可以使人生病,甚至致癌、致死。我国心理学家对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因患者在病前不良的个性和情绪引起的高血压占74%。美国某医院对500名胃肠疾病患者的调查显示:情绪引发疾病者也高达74%。

心身医学,现代医学的补充剂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发源于20世纪前叶,由哈立笛(Halliday)和亚历山大(Alexander)等医学家最早提倡。弗洛伊德(Freud)精神分析学、巴甫洛夫(Pavlov)的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等,为心身医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沃土。1939年,精神病研究专家邓伯(Dunber)首次出版《美国心身医学杂志》,5年后他又领导建立了美国心身医学会。这标志着心身医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诞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疾病,是造成现代人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身心医学由此也越来越多得到医学界的重视。所以,对这种新兴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对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心身医学强调整体调理,认为人的心身各个方面——身体、心理、情绪、精神等是互相联系的,心身疗法医生一般都把人的所有方面调整到较佳的平衡状态,而不只是去治某一种病或失调。

心身疾病的范围

(1)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枯草热。

(3)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神经性呕吐和食道贲门或幽门痉挛等。

(4)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阳萎、痛经、经前期紧张症、神经性多尿症等。

(5)内分泌代谢系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症等。

(6)皮肤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等。

(7)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紧张性头痛等。

(8)神经系统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等。

以上所列各种疾病中,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溃疡病是更为明确的心身疾病。

此外,有人还把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妊娠毒血症也归入心身疾病的范围。

古往今来人们发现心因性疾病与个性有以下关系:经常有压抑愤怒的情绪、易激动、有好高骛远的抱负的人易患高血压;急躁、忙碌或好静、善于适应环境,情绪深沉的人易患心脏病;抑郁、强迫性格、顺从、心胸狭窄的人易患结肠炎;情感容易压抑,依赖性强、精神不易放松的人易患溃疡病;过分依赖,幼稚,情感表现模棱两可的人易患哮喘;固执,好斗,嫉妒倾向,谨小慎微的人易患偏头痛;习惯于自我克制、内向、情绪压抑,多思善感的人易患癌症。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主要有有三个目标:

1.是消除患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对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中恢复正常心态,以减弱致病的外在刺激;

2.是消除心理学病因,即帮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变认知模式,培养正常心态,这是从内在角度“治本.

3.则是消除生物学病因,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可以帮助改善病人的循环系统,降低血压。总体而言,心身疾病的防治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智慧来调整身心,辅助以催眠、吐纳疗法、印度的瑜伽疗法、音乐疗法、转移兴趣疗法等。

中医和谐身心的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快,不因物欲影响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体和心理健康,达到百岁。现实生活中,高寿者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而急躁、焦虑、忧郁等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乐观心境,忌心浮气躁是情志养生的第一要务,所谓“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少欲、安,才能保证体内真气正常运行,强调志不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要做到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无论人的天赋如何,均符合养生之道。《内经》对“欲”的认识包括物欲和性欲,并描述了放纵性欲所带来的后果,如《素问·痿论》谓:“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指出纵欲太过可造成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病。如果“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可造成“半百而衰”。中医学认为性欲应以适度为原则,谓“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

凝神指精神集中专注,不散乱;敛思是集中精力,从事适度脑力劳动。《内经》强调要在“少欲”基础上“凝神敛思”,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长期保持“精神专直”状态,可达“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的效果。实验证明,静坐、气功等清静养神的自我调节方法,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血压降低和心脑功能恢复,故中医有“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之说。

在《内经》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中,或多或少蕴含了儒家中庸思想,即凡事不走极端。反映在情志养生理论中,表现为“少欲”而非空虚;“凝神”而非过劳。既主张“精神专直”,又反对劳神太过,强调“御神有节”,适度愉悦。若不能恰当调控精神情志,“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也可造成“半百而衰”。并且,过分追求“凝神敛思”,又可能走向“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的另一个极端。因此,《内经》情志养生的最佳状态应是:恰当御神,劳逸结合,以不过劳,不伤神为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下不相慕”,显示出上古圣人与人为善、追求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境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多种需求。《灵枢·通天》将人的体质分成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和平五种,其中以阴阳和平者最佳。“婉然从物,或与不争”,表现了阴阳和平人在情志方面的特点,并能“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说明与人为善,人际关系良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素问.一古天真论》)。“名利不苛求,喜怒不妄发,声色不因循,滋味不耽嗜,神虑不邪思”。

事事循理自然,不贪、不躁,不妄。特别是在生活条件、环境、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时,绝不可焦虑、苦恼、沮丧、不满或忧心忡忡,而要使自己适应,“能为之事,顺次为之,不能为者,勿妄耗精力。”有求在新的客观条件下,寻求新的乐趣。“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

中医健康养生的前提是什么( ) a和精神养生是长寿的前提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