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中医健康养生首要的观点是,相信中医,中医的千年传承,不仅只是养生的代名词

大家好,中医健康养生首要的观点是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相信中医,中医的千年传承,不仅只是养生的代名词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医健康养生首要的观点是和相信中医,中医的千年传承,不仅只是养生的代名词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经常有人在被问到相信中医还是西医时,回答得非常干脆利落:相信西医,因为西医才能治病,中医只能用来养生。

这种观点的对与错,我们先不去评判。让人疑虑的是,西医传入中国,始于明末清初,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医才对中医渐渐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问题是,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是以何种方式在与各类病魔做斗争?

相信中医吧,却又有了新的疑问,因为从全国诊疗市场的相关数据来看,西医就诊患者数量要更大一些,似乎表明,人们对西医要更加信服一些。

2023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健康”有关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51.1亿,同比增长6.0%。

另据新华社消息:记者1月22日从2024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获悉,2023年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全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12.8亿人次。

通过上述数据对比不难发现,2023年,全年中医就诊人数仅12.8亿人次,全国1—9月的总诊量就高达51.1亿人次,中医就诊人数竟然不足前9个月总诊数(中西医加在一起)的四成。如果全年数据出来后,这个占比将会更低。

近年来,尽管中医药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医药行业在协调医疗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将14个中医医院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布局建设27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进6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医学中心建设也为中医药行业带来了成果。

另据新华社报道,“十三五”以来我国中医药领域至少获23项国家级科技奖项。

可能这些,依然未达到人们的心理预期。特别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记忆里,那些中医们平时就熟读医书,翻阅病历;闲暇时身背药篓,上山采药;遇有病人求医时,身背药箱,上门送诊,那时的中医,无疑就是当地人们健康的守护神。

不知从何时起,中医渐渐成了人们辅助就医的一种手段,或是利用中医调理调理脾胃,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或是以针灸、推拿为代表,治疗一些跌打损伤、腰酸背痛等等身体不适。在治疗重大疾病方面,渐渐失去了中医的身影。

其实,中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比如人们最为熟知的医祖扁鹊、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等等中医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又何止《脉书》《经脉》《麻沸散》《五禽戏》《千金要方》《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等一系列著名的中医理论呢,我们的中医先祖对人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中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堂堂中医,为何沦落至此?

有人直言,或许是中医理论过于深奥,想学懂弄通且不易,要想成名出师就更难了。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在如今快节奏生活的带动下,人们对“慢工出细活”的中医研究着实兴趣不大。

一直以来,国人对中医是无比推崇的,特别对那些能精准把脉、对症下药,甚至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老中医是无比信服的。在笔者所在的城市里,一些较为知名的中医馆内,许多患者早上7点多就开始排队候诊了。这些都表明,市场上对中医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只是苦于医术高超的中医太少。

市场上看好中医的需求不少,但由于中医市场上良莠不齐,一些医术不太高明的,甚至只懂些皮毛的“中医”们,却打着中医的旗号,胡乱开些“中药”糊弄患者,久而久之,让人们逐渐对中医望而却步了。

再有,由于中医用药需要熬制,一些患者担心掌握不好火候,尽管一些中医馆也提供熬制中成药的服务,但部分患者仍然觉得麻烦,还有患者对中药口感较苦也有些抵触,他们对“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套说词,似乎也不大认同。

为了遏制中医发展的颓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2024年1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局长会议明确,2024年,将以深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以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期解决看中医难的不利局面。同时,要进一步补齐服务短板,实现优质资源提质扩容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建设现代中药产业体系,通过现代化科技技术和创新平台产出好药材、研发好中药、评价好疗效。

为了改变中医药传承不足的困境,深化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认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维护、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巩固、培育和放大中医药“治未病”等特色优势。

与此同时,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也收获新进展。除医疗中心建设外,人才培养逐步获得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启动新时代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培养项目,首批岐黄学者通过验收且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求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自从新冠疫情发生后,似乎更多的人们对中医标本兼治的理念更加认同了。就连以前认为中药口感较苦的人们,也开始主动找中医开方拿药了,他们的医疗诉求是,在治病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西药的一些副作用来。

也有一些患者通过理性、客观分析中西医的优劣来,他们认为中医更方便一些。

似乎从就诊的方便程度看,中医占据了一定优势。他们认为,仅挂号一项,中医就能省去好多麻烦。由于中医多是全科,而西医各科细分较多,导致一些患者就诊时非常茫然,有的是真不知道该挂什么科的号了,只好求助导诊台,然而在情急状况下,患者或家属往往又表述不清具体症状。

再看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找准病理的根本,只要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一些病患的疗程也没有人们原本想象的那么长,再加以巩固,基本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而西医习惯于求助仪器设备,通过仪器检查结果,再确定开药还是手术。难怪有些患者感叹:现在有的医生没有仪器都不会看病了,一到医院看病,都要从里到外检查一遍。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西医的一些弊端。

其实,无论西医,还是中医,只要能够治好患者的疾病,人们都会相信,医者仁心,他们最大的功劳就是能够解决患者之痛,有效延续病患的生命周期。在生命面前,人们在乎的只是医生救命,哪还会分什么中医、西医。

破难题补短板:

早在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还部署了十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以及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并安排了十一类共四十四项重大工程项目。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国家的重视和宣传引导,人们对中医的片面认识也将会有更大改观。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久的将来,中医必将重新点燃国人心中的生命之光。

中医,绝不会只是推拿理疗等养生的代名词。

纯属个人观点,各位条友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下高见,以便学习。谢谢!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