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道家养生学说 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道家养生学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道家典籍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道家哲学典籍首推《道德经》(即《老子》)和《庄子》。其中有许多篇幅是论及养生之道的。这些典籍中强调身体、心神和精神的整体养生,其养生哲学对人身心健康的维护,尤其对人道德健康的调适具有重要价值。

2、道家认为,一切灾祸、困苦皆是由各种欲望所致。养生要做到内心清静恬淡,要在尘世中保持平静、超脱,就要以俭为主,清心寡欲。因此,在动静结合的思想逻辑引导之下,道家主张以俭朴为主,节制私欲。

3、首先是以俭为主。《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道家的养生经验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做减法,注意节俭。饮食上“食少胜于食多”。人要保持平静平和,降低身体的损耗,什么行为都不要“过”,

4、其次是寡欲,即节制私欲。道家认为,过分追求各种私欲会耗损身心,导致血脉不周流。骨干不坚利。要减少过多欲望,保持知足的心态,不受外界所干扰。《庄子》中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认为大喜会损伤阳,大怒会损伤阴。阴阳皆损伤,就不能顺应四时的变化,不能和畅的度过严寒酷暑,于是就会伤及人的身心。因此,养生就要去情和欲。庄子还列出了四项24种惑乱人心道德健康的因素,认为只要祛除这24种因素的困扰,人的内心就会平静、清澈。

5、相比于儒家的“性善”和法家的“性恶”,道家虽然也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但却将之归结为“道”。《老子第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朴”,“朴”是道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是指质朴、纯朴。老子还说“质真若渝”,人性不仅质朴而且还纯真。

6、“真”与“朴”是未经雕琢的状态,是本来就有的自然属性。老子倡导“抱朴守真”,就是希望人们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受外界干扰,坚持本真的状态,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而如何抱朴守真,老庄形成了独特的内省修养之论。《老子》一书中就说:“重积德则无不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有着良好修养的人,脸色就会像婴儿一样红润,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嫩。而如何完成内心的升华,则需要明辨自我本性,观照内在。

7、如何看待名利问题,是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老子鄙视世人将名利放在人的生命之上的价值观,从“重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要求世人要贵爱生命,不要为名利奋不顾身。“人之迷,其日固久。”世人纷纷扰扰,奔竞倾轧,征名逐利,根本不在乎内心的修养,却还企求生命的长久,是如南辕北辙一样的荒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醉心于名利的人,无法明辨生命与虚名的价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热衷名声,必然导致生命能量的极度耗费;一味地聚财敛货,必然会遭受严重的损失。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屈辱;适合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

8、庄子认为,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名利财富,就像用珍贵的“隋侯之珠”当弹丸,去打飞翔在千仞高空之上的鸟雀一样,“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何况人的生命是比“隋侯之珠”更宝贵的。因此,人们应当放弃外在的名利财富,执着于内心的恬淡,去追求生命的圆满。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是以不断减损人对于名利的追求为前提的,名利心越强,就越不能超然地看待一切,越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9、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10、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关于道家养生学说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