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三伏天最热 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40天来啦,快做好准备吧!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三伏天最热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三伏天最热的知识,包括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40天来啦,快做好准备吧!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1、01三伏天是什么?

2、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大约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

3、“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4、今年的三伏依旧是40天,这也是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

5、初伏:7月11日—7月20日(10天)

6、末伏:8月10日—8月19日(10天)

7、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接收到的热量超过了散失的热量,温度就越来越高。而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便导致了天气的闷热。三伏天也就成了最为潮湿、闷热的时候。

8、02三伏天的特点

9、三伏天,雨水多,空气湿度大。造成三伏天空气湿度高的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

10、而根据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三伏天表现出来的气候特点也有所区别。

11、北方地区:高温、干燥,进入“炙烤”模式

12、可能会出现超过40℃的极端高温天气。

13、南方地区:高温、高湿,进入“桑拿”模式

14、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的温度下,南方的湿热天气比北方的高热天气更容易中暑,所以在上海的小伙伴们要注意啦,一定记得做好防护!

15、03三伏天的“忌”

16、有人会说,三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防寒呢?

17、三伏天,阳气很旺盛,毛孔张开,心火正盛,虽然天气很炎热,但暑湿很重,容易侵犯身体。且伏天户外活动大量减少,大家每天都待在家里,天天吹空调、穿短袖、喝冷饮,体内容易有大量的寒湿淤积。

18、到了秋冬季节,这些寒湿就会使我们的五脏六腑受寒、生病,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要“冬病夏调”。

19、那么,三伏天有哪些“忌”是不能犯的呢?

20、三伏天很热,很多人都关闭门窗吹空调。潮湿闷热、通风不良的室内更容易引发中暑,也会因为空气质量差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21、小贴士: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15分钟~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干燥清爽。

22、对着空调冷风直吹

23、夏季空调吹冷风,对着冷风直吹会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后背酸痛和颈椎问题。

24、小贴士: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肩背部不直接对着空调,吹空调时最好可以搭一个披肩。

25、冷饮、冰淇淋等适当食用可以解暑,但过度吃喝会导致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引发胃病,损害身体健康。

26、小贴士:适当食用冷饮,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多喝温水,定时喝水,不能等到口渴才喝;如果一定要吃,最好选在饭后1小时。

27、三伏天气温很高,正是酷暑时节,但切忌用冷水洗澡。冷水刺激皮肤会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精神紧张等一系列刺激反应,对心脏、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28、小贴士:运动完后不要立即洗澡,最好先休息30分钟,待身上热量散发后再洗澡。水温以36℃~39℃为宜。

29、高温天气,尤其是闷热天易使人心情浮躁。情绪不稳定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30、小贴士:高温天气减少出行;确保足够的睡眠,尽量保证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每晚入睡前可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的食物和饮料。

31、04三伏天吃什么?

32、伏天有民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暑伏时节是健脾、养脾、治脾的关键时期,科学饮食、补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33、多吃解暑祛湿食物

34、西瓜、苦瓜、冬瓜、薏米、绿豆、赤小豆、黑豆等宜多吃,排除体内湿气,清热解暑、降火。

35、肉类奶类不可少

36、鸡肉、羊肉、牛肉、鸡蛋、牛奶等同样不能少,补充蛋白质,补虚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

37、三花三叶泡起来

38、金银花、菊花、百合花,荷叶、淡竹叶、薄荷叶,冲泡成茶,或可入汤,当为消暑佳品。

39、吃好喝好常养生

40、防暑祛湿也要牢记!

41、综合自中国气象局、生命时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号

三伏天最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40天来啦,快做好准备吧!、三伏天最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