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养生百科

中医四诊指的是什么 中医四诊名词汇总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中医四诊指的是什么,以及中医四诊名词汇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1、跖,足底(通“跖”)。跛,跛行。指因足底的病变而跛行。《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说明本症可因风寒湿等邪气所犯而致。

2、小儿指纹形状及其伸延方面的各种类型的合称。如鱼刺形主惊风痰熟,垂针形主伤风、泄泻,水字形主食积,乙字形主肝病惊风,环形主府积吐逆,珠形主病危。此外还有去蛇形、来蛇形、弓形等。但现今临床较少应用,有待探讨。

3、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如饭粒。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一般先见于舌根部,后则满舌,甚而满口,病属严重。

4、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肺的真脏色。形容苍白而枯槁不泽的病色,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如严重的失血、贫血及呼吸衰竭等。参见“真脏色”条。

5、舌苔白色。正常的舌苔也呈白色,但薄白而净,乃由胃气所生。病理上的白苔,主风、寒、湿邪,亦主表证。若苔薄白而滑,多因内有寒,或外感风寒;若苔薄白而干,多因津液不足;如见于外感病,多为外邪开始化热伤津。若苔厚白而滑,多由湿浊内盛;如兼有表证,是外寒引动内湿。若苔厚白而干,为热伤津液而湿浊不化。若苔白滑粘腻,多属内有痰饮、湿浊。

6、望诊内容之一。络脉,这里是指“浮络”,即浮行于浅表的小血管丛。诊察络脉的色泽、充盈度等,并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如痛证见青色,多因气滞血凝;若痹痛而黑色,多属慢性的寒证痛证;若皮肤灼热而色黄赤,多见于湿热引起的痈肿;若皮冷而色淡白,多因气虚血少。诊察掌大鱼际的络脉,有助于判所胃气状况。如《灵枢.经脉篇》:「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老者留久痹也(顽固的痹证);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寒热错杂的病);其青短者,少气也(气虚)。」此外对幼儿“诊指纹”及耳后络脉,也属这个范围。辨络脉必须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并注意区别于它的生理变化。

7、指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的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例如同是洪数的脉,对于正在进行剧烈运动的人来说,乃是反应当时的生理状态,否则,即属病脉。

8、指疾病反映在色泽上的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不论出现何种颜色,皆以明润含蓄为佳,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若颜色显露枯槁不泽,称为“恶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里,预后不良。参见“色诊”、“五色主病”各条。

9、根据脏俯生克关系来分析面部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病情顺逆的一种方法。根撩五行学说,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一般都属逆证。例如麻疹一类血热的病(属火)而见白色(属金),根据火克金的关系,称为“病克色”,说明病情可能加重;又如肺结核病(肺属金)而见两额潮红色(属火),同上理,而称为“色克病”,亦常表示病倩加重。这些只能作临床辨证的参考,不能视为必然。

10、舌苔剥落。若苔长期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如剥,变为无苔的光绛舌,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

11、切脉时,医者手指布置的方法。通常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应以中指端正对病者“寸口”脉的关部,继而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据病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间距,病者身材高大,指距就稍宽些,反之,则稍密一些。

12、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濇。

13、操持脉搏运用指力的方法。通常先宜轻指力,继而重指力,或轻重指力反复交替,以领会不同的脉象。

14、望诊内容之一。察目的神气,有助于了解内脏精气的盛衰。精气充沛则目有神,视物清晰;精气衰则目无神,视物不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察目亦当注意其色泽的变化。参见“五色主病”条。

15、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长,过于本位,应指有盈余之感。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旺盛的健康脉象;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属邪正俱盛的实证,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风动等。

16、脉象的一种。脉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在里。沉而有力是里实,沉而无力是里虚。

17、脉象的一种。脉来迟慢,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不够四次(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多属寒证,但也可因阳气被实邪阻滞而致。此外,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搏多迟缓有力,不属病脉。

18、舌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因舌胖,即舌体较正常者稍肥大而受齿缘所压而致,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19、齿龈红肿如瓣状。多伴有出血、疼痛或溃烂,口腔有臭秽气味。属热毒内攻,胃火炽盛。

20、牙齿干燥不润。通常以前板齿(门牙)为准。新病而齿燥,伴有垢秽、口臭等,多属于胃火盛,津液大伤。久病齿燥如枯骨样,多脏肾阴严重亏耗,病多危重。

21、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心的真脏色。衃血,即凝积的死血。形容紫黑枯槁的病色,可见于心血瘀阻、胃气衰败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参见“真脏色”条。

22、指脉诊切按时间相对的短暂或持久。一般来说,切按一分钟左右便可以了,但有些脉象如间歇脉(促、结、代)常须按3-5分钟才能诊察清楚。此外,又如有些病人因不习惯应诊的环境而影响脉气,初持易有假象,久持每可矫正。

23、指正常脉象在春季的变化。弦,形容脉势有如弦线弹动,表示脉气的流畅而坚挺。春天阳气上升,生发机能较旺,故脉象也表现出弦象。

24、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规”,古代校正圆形的工具。春应中规,是用圆形来比喻春季脉象相应地圆滑流畅一些。

25、口唇焦干,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或热病伤津的“内燥”证。

26、口唇干燥皲裂。见于外感燥气或热病伤津等。

27、口唇肿胀。多见于脾胃积热或食物中毒等。

28、唇色紫暗或紫红属热,多见于血分热盛或血瘀证。青紫属寒(与紫绀同义),多见于寒邪壅盛、心血瘀阻、缺氧或急性中毒等。

29、意即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从反映于外表的各种症状或绨征,测知人体内部发生的病变。

30、脉象的一种。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多见于阳热亢盛而兼有气滞、血瘀、停痰、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31、“寸口”脉分成三部的名称,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分别称为“寸脉”,“关脉”、“尺脉”。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32、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又称“气口”或“脉口”。按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

33、病态下患者神智清醒而言语错乱,但说后又自知讲错的症状。多由心气虚、精神不足所致。

34、大骨,支持躯干和四肢的主要骨骼;枯槁,即枯萎或干竭。描述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因极度消瘦,而肌肉瘦削,全身骨骼关节显露;又因气血亏损,骨髓不充,骨骼有如枯萎而不能支撑躯体,类于恶病质的情况。

35、脉象的一种。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多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

36、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大肉,泛指身体较大的,显露的肌肉或肌肉群;陷下,因消瘦而低陷。是指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消瘦情况,类于恶病质的情况。

37、脉象的一种。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主脏气衰微,多见于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此外,惊恐、跌仆重症及个别孕妇亦可能出现代脉。

38、切脉时用不同的手指候测脉象的方法。用一个手指按某一部的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部脉,用食指按之,其他两指微微提起。食、中和无名三指同时按寸、关、尺三部脉,称为总按。常配合而用。

39、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沉实,有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40、即有神气。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审察神的存亡是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例如精神饱满,目光炯炯、言语清晰、面色润泽、气息平顺等,可称为得神。得神者虽有疾病较易治疗,预后亦较良好,故有“得神者昌”(《素问.移精变气论》)的说法。因此,不应把得神的含义局限地理解为精神正常。

41、又名“冲阳脉”。古代三部九候遍诊法的切脉部位之一,属足阳明胃的经脉,用于侯脾胃。该脉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解溪穴)前一寸五分的胫前动脉搏动处。

42、指正常脉象在冬季的变化。“石”,沉重之意。冬寒时,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象相应地沉紧一些,以重指力切按,则脉体应指亦较有力。

43、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权”,古代计重的器具。冬应中权,是指冬季的脉象有如权具之下垂,相应地沉伏一些。

44、脉象的一种。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律不够均匀。见于惊恐及疼痛的病症,亦可见于孕妇。全身经脉搏动应手之处。

45、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喃喃哺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反而话止的症状。属虚证。多由心气虚、精不养神所致。见于癔病、老年性精神病等。

46、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短,不及本位,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两头有不足之感。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短而无力为肺气虚,中气不足。

47、将种类繁多的脉象,按其相对的性质进行执简驭繁的归类方法。如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八脉作为辨脉的纲领,以辨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和顺逆。其中,浮和沉、迟和数、大和小、滑和涩、虚和实等,均为相对待的。

48、较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通常指的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音抠)、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二十八条经脉。《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共二十四条,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蹻脉,共计二十八条。

49、一种生理特异的脉位。由于生理位置的特异,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在寸口的背面,这种特异的脉位,称为反关脉。它可用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于一手。

50、脉象的一种。脉来隐伏,重按着骨始得。可见于“厥证”、剧痛或邪气内闭的病症。

51、脉象的一种。脉来浮取即得,重按反觉减弱。主病在表,浮而有力是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多见于感冒和某些急性热病初期。此外,某些久病阳气虚损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

52、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浮数之极,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无根脚。

53、舌苔如豆腐渣堆铺舌面,松而厚,可以拭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末伤。

54、脉象的一种。脉来弦大,按之则空,见于亡血失精的证候。

55、因阴阳失调而致的一种极度充盈的脉象。人迎脉(两侧颈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格阳”,是由于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经格拒,失去彼此协调的结果。寸口脉(两侧桡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是气血盈溢于三阴经,与三阳经隔绝,失去彼此协调的结果。当上述两种脉同时出现,则为格阳关阴,属病变严重。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囗....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上下不通的病症。参见“关格”条。

56、望诊内容之一。神是生命活动总的表现,从精神、神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反映出来。色是色泽,主要指面部色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是神的表现,因此,察色是观神的不可分割的一都分。神与色同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气血旺盛,则色具神采,明润光泽,反之,则神夭色败,枯萎不荣。故观神色是了解正气盛衰的方法之一。参见“色诊”及“得神”、“失神”各条。

57、舌原有苔而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

58、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肾的真脏色。炱,即灰烬。形容灰黑枯槁的病色,见于久病肾气将绝,胃气衰败,如某些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的疾患等。参见“真脏色”条。

59、舌苔灰黑,主里病,病情一般较重。若苔灰黑而滑润,舌质淡白的,是阳虚内寒或寒湿内伏;若苔灰黑而干;舌质红绛的,是热极伤阴。又据近代研究,阿狄森氏病也可见黑苔。

60、脉象的一种。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多属热邪亢盛若“虚劳”、失血和泄泻等病见此脉,说明病势仍在发展。

61、语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并治》。形容哮喘病的痰鸣声连连不绝如水鸡声样。此症多属内有痰饮,外有寒邪而发生的寒饮喘咳症。

62、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此外,健康人也可见滑利脉象。

63、脉象的一种。有正常和病态之分,若脉来和缓均匀,为正常人的脉象;若脉来迟缓松懈为病脉,常见于湿邪致病及脾胃虚弱。

64、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脾的真脏色。形容枯黄失泽的病色,见于久病脾气将绝,胃气衰败。参见“真脏色”条。

65、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若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衰示外邪化热入里,但津液未伤。若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若苔厚黄而滑,多由于胃肠湿热滞积。若厚黄而干,多属积热伤津。若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若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而湿。若苔黄白相兼,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入里。

66、脉象的一种。脉来异常急速,医生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达七、八次(相当于每分钟脉搏达120·140次)。多因阳热极盛、阴气欲竭所致。见于热性病热邪极盛的阶段或如严重的结核病、心肌炎等。此外,孕妇临产时亦可见此脉象。

67、脉象的一种。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常见于寒凝气滞及疝气、症瘕积聚或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等。

68、七怪脉的一种。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

69、脉象的一种。脉来紧张有力,应指绷急,如转绳索。常见于寒邪外束或里寒独盛,寒邪挟宿食,出现腹痛、关节疼痛等症。

70、脉诊中的一种较特殊的现象。指切脉时,经久按之后,脉很难摸到;或者初按时指下浮大,久按反而难于捉摸。这种情况,不论新病久病,有热无热,均属正气大虚。

71、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轻指力而浮取的称举,重指力而沉取的称按,有时需改变指力或移动手指寻找才能获得较明显感觉的,称为寻。

72、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用轻重不同的指力上下候测,称为举按;移动指位,左右寻找,称为推寻。两者配合,用以摸清脉象的宽狭、厚薄和曲直等情况。

73、脉象的一种。芤,即葱。脉来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捻葱管。多见于大失血后。

74、口舌麻痹,味觉减退的症状。可见于中风或脾胃积滞等病。或因口服乌头等一类药物过量,也可出现短暂的口舌麻痹。

75、口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表示胃气正常,或津液充足。

76、病态下言语粗鲁狂妄,失却理智控制的病症。多由心火炽盛所玫,属实证。见于癫狂病等。

77、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揆度,揣测或估量;奇,指特殊的;,恒,指通常的。是指诊断中要善于观察一般的规律和特殊的变化,才能正确地判断病情。一说揆度与奇恒指《内经》引用的两部古医书名。

78、脉象的一种。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

79、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80、指某些过快或过慢的脉。《难经》把脉搏与正常呼吸比率多于六(相当于每分钟超过108次)及少于二(相当于每分钟不足36次的称“离经脉”。孕妇分娩期间脉搏加速,亦称离经脉。

81、指急、缓、大、小、滑,濇六种脉象的病理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病之六变者,....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这里六者均指脉搏的形象,并非指快慢。急,即弦紧,多见于外感寒邪;缓,脉波纵缓而长,主气盛或实热;大,即浮大,主阳盛阴虚,故说多气少血;小,即细脉,主气血俱虚;滑,即流畅滑利,属阳气旺盛的健康脉象,亦见于热病;濇,脉来艰濇,主血瘀,因气虚不运,或寒邪阻滞气血所致。指“八纲”中的表、里、虚.实、寒、热。

82、一种生理特异的脉象。平素两手寸、关、尺各部的脉象均较洪大,但无病态,故不属病理性脉象。

83、一种生理特异的脉象。平素两手寸、关,尺各部的脉象均较细弱,但无病态,故不属病理性脉象。

84、十怪脉的一种。脉搏急促而零乱。

85、原为微细欲绝之脉,一旦骤然暴露,此为“阴阳离决”的现象,见于病情危重之际。

86、脉象随着四时气候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或称“脉应四时”。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相应改变。同时,身体各部脉搏也有一些变化,春夏颈动脉的人迎脉稍强些,寸口脉稍弱些;秋冬人迎脉稍弱些,寸口脉稍强些。因此,诊脉时应当把这两方面正常范围内的变化结合四时气候加以考虑,但后者在诊断上现已较少应用。

87、脉搏和缓平静,是与“脉躁”相对而言的。表示疾病好转或不会恶化。例如患者虽然有“太阳病”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但脉搏仍然和缓平静,不见弦数,说明病邪轻,不会深入发展。

88、由于身体不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而出现脉象不能随着四时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病理现象。它的表现通常指两方面:四时脉象的太过、不及和相反,如春夏脉不稍见浮洪而反沉涩,秋冬脉不稍见沉实而反浮洪等。身体各部脉搏的变化失常,如春夏人迎脉应当有余而反不足,寸口脉应当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脉应当不足而反有余,寸口脉应当有余而反不足等。但这一变化在诊断上现已较少顾及应用。

89、脉象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表现出弦劲绷急、坚硬搏手或虚浮无力、杂乱不匀等,表示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重危。如肝脏真气败露时,脉弦劲如按于刀锋上.称为“但弦无胃”。又如脾脏真气败露时,脉的间歇如屋漏水点滴而下,良久一次,称为“但代无胃”。这些都属真脏脉,参见“真脏脉”条。

90、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和波动的幅度等。根据这些征象分出的脉象有数十种之多,较常用的有“二十八脉”。临床上往往见到两种以上脉象的综合,如浮数、沉细而迟等。脉象虽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全面分析。

91、指某种脉象主要所见的病证。如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病,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或妊娠等。

92、指与正常脉相差悬殊的脉象。如此正常脉快三、四倍,或只及正常脉的一半或更少,都是称脉悬绝。主病重。

93、语出《伤寒论》。指寸部和尺部俱现浮象。寸脉属阳,尺脉属阴,两部脉俱浮,即浮洪脉。见于风温病外热已盛,而误用辛温发汗,津液受伤,致使热邪内外充斥。

94、语出《伤寒论》。指寸部和尺部脉俱现紧象。寸脉属阳,尺脉属阴,两部脉俱紧,即浮紧之脉。见于外感寒邪,腠理密而无汗,表气闭而不宣,是表实的见证。

95、指患病过程中,脉象变得比原来急数躁动。一般表示邪气内传,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96、脉象诊察的方法。又称“切脉”、“按脉”或“持脉”。检查者以食、中、无名三指指端切按被检查者桡动脉的寸口部,探查脉象的变化。

97、在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来说,脉证一致为顺,脉证相反为逆。例如外感证(阳证)见浮脉(阳脉)、脾虚证(阴证)见缓弱的脉(阴脉)等,就是脉证一致,它们的辨证论治也较简单,预后也较好。但当外感证见细脉(阴脉);就是脉证相逆,说明表实里虚,是邪盛而正气不足,病理上错综复杂,预后也相对差些。在脉证相逆,病理变化复杂的情况下,辨证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确定治疗上的标本缓急,故临床上常有“舍证从脉”和“舍脉从证”的情况。

98、指毛发枯搞,稀疏折断的情况。多因久病精气将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99、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等。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尘。有实证和虚证。实证多因燥邪所伤或伏邪内郁,常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虚证多因久病肝肾阴虚,常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遗精等症状。

100、乍看时脸上似有污垢,但又不能洗净。见于外感暑邪或内有积滞等病症。

101、语出《伤寒论》。形容满脸通缸,有别于两颧丽艳的嫩红而言。见于急性热病,热邪成盛。

102、舌肿满口,坚硬不能转动。多因心火过盛,或心脾积热,火热上冲所致。

103、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冶》。形容眼脸浮肿,下睑如卧为蚕样,多见于肾炎病人。

104、一层浑浊而光滑的粘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痰饮内阻。

105、即正常的脉象,又称“常脉”。脉来有胃气,即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频率大约每次呼吸搏动四次(相当于每分钟撙动约72~75次),儿童较快,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106、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健康和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故诊法上可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脉搏和脉象等正常生理指征,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症的依据之一。

107、正常的、平静的呼吸。诊法上,要求医者平静自己的呼吸,然后给病人诊脉。

108、指生命垂危时出现的七种异常脉象。即:“雀啄脉”、“屋漏脉”、“弹石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和“釜沸脉”等,此外还有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三种,合称为“十怪脉”。这些脉象都是反映脏气将绝、胃气枯竭的危重证候。

109、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110、语出《素问.五藏生成篇》。是肝的真脏色。草兹,即初生的青草,形容青草样青黑的病色,见于风邪极盛,胃气将绝的病,如小儿慢惊风及破伤风的持续痉挛状态等。参见“真脏色”条。

111、四诊之一。分脉诊及触诊两部份,这是运用指揣的触觉,在病者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脉诊常取病人腕关节后的桡动脉搏动处。参见“脉诊”各条。“触诊”是对病人的皮肤、胸腹及病痛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色块或其他异常的变化。

112、即宗气外泄,其表现为气喘,虚里穴(心尖搏动处)跳动太过,动而应衣等,多伴有痰瘀或心阳不足的见证。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的疾病。

113、十怪脉的一种,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之状。

114、舌下静脉郁血而肿胀,如多生一小舌,或与舌体连贯成花状,伴有头项痛、发热等,日久可溃烂。可因心脾积热或酒后受风而发。

115、是一种利用指尖切脉的方法。清.叶霖《脉说》:「医者之食指、中指、无名指爪甲不可留,必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不啻睛之视物,妍媸立判」“指目”诊法通常是医者用一般切脉法不够满意时采用,利用触觉最灵敏的指尖切脉以进一步求得诊断印象,但须注意除去医者指尖毛细动脉搏动所可能造成的切脉误差。

116、患者在神智不清的状况下低声地断续续重复一些语句的症状,属虚证。见于疾病晚期心气内损、精神散乱的危重阶段。

117、正常人的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个人基本的肤色,视个体而异;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118、指纹,是指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静脉易于暴露,故指纹此较明显,以后随着年岁增大,皮肤增厚,则指纹逐渐模糊不清。由于小儿脉部短少,诊病时每每啼哭噪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诊指纹主要是观察它的颜色和充盈度,检察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几次,使指纹更为显现,然后察看。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连掌部的第一指节。病理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有关指纹分节及伸延的问题,参见“透关射甲”条。近人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

119、切诊中,诊胸腹内容之一。虚里即心尖搏动部位,是胃的大络。因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所会聚的地方,诊虚里的动势,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当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按之动态微弱为不足,是宗气内虚;如果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若搏动特快,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正气衰,虚阳外脱;若跳动停止,则宗气已绝,病居危笃。

120、切诊内容之一。切按病者的胸腹部,以了解病痛的部位、范围大小、冷热、硬度及喜按、拒按的性质等;也是对痞满、积液和症瘕积聚(包块)等一类病变的检查方法。

121、诊病的方法。包括四诊和辨证两个环节,四诊是运用望、闻、间,切等方法搜集病情的客观指征,拂证是对这些指征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两者相互配合,作出正确的诊断。

122、两手肘关节(尺泽穴)下至寸口处的皮肤,称为“尺肤”。诊察尺肤,为古代切诊的内容之一,包括诊察该肌肤的润泽、粗糙、冷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等以测知病情。这一诊法现已少应用。

123、指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色诊上,面部的色泽以明润而含蓄为佳。明润为有胃气,含蓄是脏精充足;反之,枯槁为无胃气,色泽显露为五脏精气衰竭。这种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五脏的精气已竭,五脏的真气外露,故称之为真脏色。它显示较严重的内脏疾病。如黄色,若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干枯的枳实,叫做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已衰败。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等。真脏色的出现,对于诊断某些严重的病变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不宜按五行配五色之说法套用。

124、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胃气将绝,而各显现出特别的脉象,但均没有“胃、神、根”的脉气,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其中,肝的真脏脉弦硬劲急,脉体的紧张度很高,切按下去像触刀刃般绷紧;心的真脏脉坚硬而搏手;肺的真脏脉大而空虚;肾的真脏脉是搏手若转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般的坚实;脾的真脏脉是软弱无力,快慢不匀(《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的出现对诊断某些慢性病的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由于中西医对脏腑的概念有所不同,临症分析时,不宜生搬硬套。

125、患者在神智不清的情况下胡言乱语的症状。多属实证。见于高热或温邪入于营血、“邪犯心包”等。

126、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序或时慢时快,属“怪脉”的脉形。见于气血即将消亡,病属垂危。

127、简称“声重”。形容声调因病理性影响而低沉重浊。多因外感风寒或湿浊困阻,使气道不畅而致,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声如从室中言(混浊不清),是中气之湿也。」

128、七怪脉的一种。脉搏似有似无,如鱼翔之状。

129、脉搏只现于尺部,而寸,关两处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成无己认为是“阴阳偏绝”所致。“阴绝”有阴气偏绝、隔绝的意思。

130、脉象的一种。阴指尺脉,阳指寸脉。尺脉搏动显着地滑于寸脉,称阴搏阳别。多见于妊娠。

131、切脉时布指的方法之一。当寸、关、尺三部脉形有显着不同时,就不能按照平常指距平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移动指距,例如患者寸脉涩而尺脉滑,或前小后大,布指时可将布于寸脉的食指后移,以便完整地摸到尺部的脉形。

132、脉搏只在寸口的寸部出现,而关、尺两处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成无己认为是“阴阳偏绝”所致。阳绝有阳只偏绝、隔绝的意思。

133、十怪脉的一种。“偃刀”,即仰起的刀,口锐而背厚。形容脉象弦细而紧急,有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觉。

134、闻诊内容之一。检查者凭嗅觉分析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某些疾病,病人有特殊的气味。如身上有溃腐的肿瘤或疮疡,则有腐败的臭气;某些烈性传染病或肝、肾功能衰竭的病者,常有特殊的臭气。又如肺胃有热,则口气臭秽;胃有宿食,则口气酸臭;肺痈、肺坏疽,则痰液腥臭;阿米巴痢疾则大便恶臭;脂溢性及肠原性腹泻则大使腥臭;下部小肠梗阻,呕吐物可带粪臭味;子宫体或子宫颈癌,白带常带腥躁恶臭;体气(即“狐臭”)患者,则腋下散发出腥燥难闻的气味。

135、脉象的一种。脉来浮大,软而无力,失于充盈,有空虚之感。主虚证,如气虚,血虚、失血、脱水等。

136、又称“腥燥气”。指病者的痰液或白带、粪便样分泌物或排泄物散发的一些燥而不大臭的特殊气味。参见“嗅气味”条。

137、一种生理特异的脉位。由于生理上的特异,桡动脉从尺部斜向桡骨茎突背外侧,向合谷穴的方向伸延,故寸部不能触到脉博。这种脉位,称为斜飞脉,与“反关脉”类同。

138、脉象的一种。脉体挺直而长,如按在紧张的琴弦上,有弦劲之感。多见于高血压、肝胆疾病及痛证、风证、痰饮、疟疾等。

13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强调医生临床诊察疾病时,运用四诊的方法,首先要分析疾病的阴阳属性,这是辨症论治的基本原则。

140、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矩”,古代校正方形的工具。夏应中矩,是用方正而盛的矩形来比喻夏季脉象相应地洪盛一些。

141、又称“夏钩”。指正常脉象在夏季的变化。洪和钩,象征流量的洪大,形容脉势来盛去衰,脉波急升而缓降。因夏季阳气旺盛,故脉气也相应地洪大一些。

142、七怪脉的一种。脉跳时隐隐约约,去时一跃而消逝,如虾游之状。

143、脉象的一种。脉细如丝,但重按始终可以触到。见于血虚、阴津亏损或“阴损及阳”、血少气衰的病症。

144、呼汲浅表、气息微弱的症状。由于阳虚气衰,肺气将绝所致。可见于呼吸衰竭。

145、呼汲气息粗糙的症状。多属实证,由风、热、痰、湿等邪壅塞肺气所致。见于气管和肺部的急性炎症等。

146、指“五邪”致病所出现的脉象,古代用以说明五脏间的病理变化,今较少应用。例如:肝脉应弦细而长,若肝病出现浮濇而短的脉象,是肺乘肝,为贼邪脉,表示病情险恶;若肝病出现洪大而散的脉象,是心乘肝,为实邪脉,病可治;若肝病出现沉濇而滑的脉象,是肾乘肝,为虚邪脉,虽病易治;若肝病出现大和缓的脉象,是脾乘肝,为微邪脉,预后较好。

147、五行学说中的五脏配五色。即: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此五者均为一般情况下的病色,合称为五色主病,但其中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后世在临床实践中发展了五色主病的理论,较为切合实际。归纳为:青色主风病,寒病、痛证、惊风等;赤色主热病(包括虚热、实热);黄色主湿热,寒湿或血虚;白色主虚证,寒证;黑色主寒证、痛证及劳伤、血瘀等。

148、属望诊的内容,即根据患者面部出现青、黄、赤、白、黑等色泽的变化而进行诊断辨证的方法。参见“五色主病”、“正色”、“病色”各条。

149、指青、黄、赤、白、黑的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它们的归类是:青属木属肝,黄属土属脾,赤属火属心,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但以此来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宾际,与病史和脉证互参,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

150、指五脏的脉象。即: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浮,肾脉沉。一般来说,五脏功能正常,胃气充足,就呈和缓均匀的脉,而弦、洪、浮、沉都不明显。当某一脉单独出现时,表示该脏有病变,脉愈显露,病也愈重。

151、《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意指诊察疾病时,可结合五脏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吉凶。

152、七怪脉的一种。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如屋漏滴水之状。

153、四诊之一。在病者主诉病情的同时,对病者或其陪诊者有目的地询问患者病痛所在、发病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治疗、既往病史、生活习惯,欣食爱好,以及家庭、生活经历等兴疾病的有关倩况,是全面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在询问病情方面,以“十问”为重点。

154、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分辨病人病体散发的及其排泄物的气味。作为四诊中的一个方面。

155、正常脉象的三个条件。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一致,是脉有胃气。神是脉来柔和有力。根,即根基,表现有二,一是沉取应指;二是寸、关、尺三部脉相应。胃、神、根都是健康的脉象所具备的,在病脉中,亦以它们的存在与否来判别疾病的吉凶。但在切脉的过程中,胃、神、根三者实际上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一般都以脉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柔和有力作为这三者总的表现,说明人体胃气尚充,正能胜邪。

156、“微”即微薄或仅有。“甚”即显着。用于说明性质同类的脉象,但有微和甚的差异。如浮脉,有微浮和甚浮的差异;又如正常人春季的脉象当微弦,若超过微弦的程度,则可能属于病脉。

157、脉象的一种。脉来细小而软,应指似有若无。由气血虚衰所致。多见于休克、虚脱、慢性虚弱病症等。

158、四诊之一。是运用视觉,观察病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大小便和其他排泄物等的方法,对小儿还包括诊指纹。

159、望诊内容之一。形指体形,包括肌肉、骨骼、皮肤等;态是动态,包括体位,姿态及活动能力等。从望形态可知病者的体质,发育及营养状况,并有助于了解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和伤痛的部位等。

160、望诊内容之一。包括牙齿与牙龈两部份,前者主要观察牙齿萌出、更换和脱落的情况,外露部份(牙冠、牙颈)的色泽.润湿度以及有无松动、蛀蚀、牙府和异常气味等变化;后者主要观察牙龈的形状、色泽和充盈度的变化,有无出血、血痂等。按照脏象学说,“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胃的经脉络于齿龈,因此,望齿主要是候肾和胃的病变。

161、指神气外脱,即“失神”。是生命垂危的表现。因精气消亡,神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162、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月困],隆起的肌肉。王冰汪:「[月困]者肉之标,脾主肉,故肉如脱尽,胭如破败也。」是指内热炽盛脾的阴精亏损,出现肌肉干憋消瘦的症状。

163、舌吐出口外,长而弛缓为“吐舌”;舌微伸出,旋即收口或伸出舔唇上下和口角左右,称为“弄舌”。吐弄舌见于热性病多属心脾实热;若舌色紫赤而吐弄,是热毒内攻心包的重证。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也可出现吐弄舌,但舌色淡白,多呈虚象。

164、看小儿指纹,把食指分成三节,食指连掌部的第一指节称为“风关”,第二指节称为“气关”,第三指节称为“命关”。指纹显现在风关的,表示病较轻浅;伸延至气关的,病情较重;伸延至命关,病情更重。如果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射至指甲端,称为“透关射甲”,多属病势凶险、症情危重,但也不是绝对的,还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165、生在舌下的一种病理性包块,表面光滑,质软,外表黄色,内含鸡蛋清样粘液,局邓可感麻木疼痛,肿大者可妨碍语言及饮食。由痰火流注而成。

166、即深呼吸,但以呼气为主,在正常人的呼吸中,也有间歇的深呼吸。平时呼吸与脉博的此率约1:4,深呼吸时约1:5,这种比率的改变,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在病理情况下,若患者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可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等引起。

167、舌苔湿润。若苔润泽而不腻不厚,为正常舌苔,属津液充足。若苔湿润而厚腻,多属湿病。

168、舌苔湿润而光滑。苔薄白而滑,主内有寒湿。厚白而滑,主湿浊内盛,白滑粘腻,内有痰湿。若苔薄黄而滑,多属湿热;或外邪开始化热入里,而津液末伤。若苔黄厚而滑,属湿热重或痰热盛。

169、舌苔上混杂污垢。多见于宿食不化或湿浊内停。

170、辨证过程中,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有关病史症状、形色和脉象等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以防止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便判所疾病的标本缓急,正确指导治疗。参见“色脉合参”、“脉证合参”各条。

171、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四种诊病方法的合称。四诊必须结合连用,互相参证,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172、即声音嘶哑的症状。见于风热犯肺、津液受损,或见于急、慢性咽喉炎症、声带创伤、“喉癣”、“喉岩”等症。(◎注:嗄音“煞”)

173、呢喃,象声词。指睡梦中的呓语,听来咬字不清,意思不明。多由心火、胆热或胃不和等所致。

174、脉象的一种。脉来急速,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五次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175、脉象的一种。脉来去俱盛,轻按重按均应指有力。主实证,多见于实热内结、停痰食积等。

176、问诊中,把询问病情的重点归纳为十条,称为“十问”。见于:《景岳全书》:「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后两句已包括了切诊、望诊和闻诊的内容);陈修园《医学实在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两者内容大致相同,均可作临床问诊参考。

177、说话时发不出声音的症状。又称“喑”(yin音)或“瘖”,瘖为暗的异体字。证有虚实之分:外感风寒、风热、或感邪后伤于饮食、或妊娠末期气道受阻,多属实证,如喉头炎等,失音多突然发生,又称作“暴喑”;内伤肺肾,阴精亏损,致使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失音,多属虚证,如声带疾患、癔病等。

178、即神呆丧失。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当生命机能严重障鷐,五筋精气衰败时,出现目睛昏暗、形羸色败,暴泻不止、喘息异常;或周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眼闭口开,手撤尿遗等,均称为失神,有“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的说法。此外,望诊中的“真脏色”,脉诊中的“真脏脉”,亦是失神的表现。故不应把失神局限地理解为精神症状。

179、形容喉中痰鸣。呼呎困难而产生拉锯样声音的症状,可见于昏迷和一些喉头梗阻的疾病。

180、望诊内容之一。苗窍,即表露迹象的孔窍。按照脏象学说:心的苗窍为舌,肺的苗窍为鼻,肝的苗窍为目,脾的苗窍为口唇,肾的苗窍为耳。因此,审察这些苗窍的异常变化有助于了解内脏的病变。例如:心火炽盛则舌绛;肺气将绝可见鼻翼煽动;巩膜黄染如橘子色,见于肝胆湿热;口唇疹,多属脾胃湿热;耳鸣如蝉声,多见于肾气亏损。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组织器官是密切联系的,故诊法上也不能机械地认为一脏审一窍。

181、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脉动处。

182、舌常伸出舔唇的症状,多见于脾胃“内燥”,津液不足的病症。又如舌觉热胀,常欲伸出口外,是心或心包经有痰热的实症。

183、指在辨证过程中,当脉证表现不一致时,经过分析,以脉象作为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时,称为“舍证从脉”。较多用于一些慢性病病情复杂时。例如:大咯血的患者,血虽止但脉不呈细弱的虚象,而反现滑数,滑数之脉,主内有热邪,势必迫血妄行而再度出血,故症状好转只是暂时的现象,应据脉而确定泻火宁血的治则。

184、指在辨证过程中,当脉证表现不一致时,经过分析,以临床症状作为审定病机、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时,称为“舍脉从证”。较多用于一些急性病病情复杂时。例如:患者高热神昏,但脉濡缓,证属邪热内闭,由于病势急骤或被邪气阻遏,故脉象未能反映热邪内闭的本质因此当从临床表现,急用清营透热法。

185、舌体肿胀而疼痛,甚则使喉头梗阻而窒息。多由心经火盛血壅而致。

186、又称“舌体”。舌诊中,一般以舌尖候心肺,舌边侯肝胆,舌根部候肾,但也不宜拘执。舌质的望诊包括形状、色泽、动态和润湿度等。一般来说,脏腑的虚实、重点看舌质。近人认为:舌色变化与舌的血循环关系密切。贫血及组织水肿则色淡,充血或血管增生则色深红,瘀血或缺氧则色青紫。舌体胖嫩,多因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而致。若因水肿或肌张力降低,舌体增大或松弛,压在齿缘上,则舌边出现齿痕。舌燥是由唾液减少或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改变了唾液分泌的质和量,故舌常干。舌上裂纹是舌乳头融合而成,有人认为它兴舌粘膜萎缩有关。舌面光滑是因其粘膜上皮萎缩所致(《新编中医学概要》)。

187、望诊内容之一。主要察看“舌苔”和“舌质”两方面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作为辨别病变的性质、病邪的浅深和病情的虚实等的依据。故有“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的说法。

188、舌体肿胀而增大。赤色而肿大满口,是心脾两经有热,舌赤肿满,甚至妨碍呼吸的,为血络热盛,气血壅滞;也有因食物中毒,而舌肿青紫晦暗;舌色紫暗而肿是酒毒上壅,心火上炎;舌肿而质淡,边有齿印,属脾虚而寒湿壅盛。

189、舌软弱无力,不能自由伸缩转动。多因阴液耗损,筋脉失养所致。新病舌红干而痿,是热灼阴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久病舌白而痿,是气血俱虚。

190、舌偏于一侧,伸出亦歪斜。多因“肝风内动”所致。见于中风等病。

191、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推断病情,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深浅,津液的存亡,为辨证的依据之一。正常舌上均有白色薄苔,是由胃气所生。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影响所致。诊察舌苔,主要从颜色、津液、厚薄、形状和分布等方面的支化,并须结合舌质来分析,同时要注意由食物或药物染色造成的假象。近人认为正常舌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的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及唾液构成。舌苔敝厚可因病后食减,舌的机械摩擦减少,或因发热失水、唾液分泌减少等,影响舌的自洁作用,引起丝状乳头延长所致。舌苔由白变黄,多由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及含菌量增多所致,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苔色变黑多因丝状乳头增生更甚,出现黑棕色角化细胞以及黑色莓菌增殖所致。此时的病理改变多扩展到粘膜下层。高热脱水,炎症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等,都与黑苔的发生有关(《新编中医学概要》)。

192、舌苔隆起成瓣状。瓣多见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瓣少,病较轻,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

193、即舌体强硬,浑动不灵。若兼有肢体瘫痪,口眼喎斜等症,多属中风;若舌强硬,舌质红络,并有颈项强直、神昏谵语者,属温热病“热入心包”,热毒壅盛。

194、舌苔隆起如刺状。是热极的证象,苔色多焦黄或黑。热邪越盛,芒刺越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有助于区分病位,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积热。

195、舌体胖大。一般舌形稍胖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的,多属脾虚;若舌色深红而肿大满口,是心脾二经有热,参见“舌肿”条;若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参见“舌胀大”条。

196、舌面无苔,像去了膜的猪腰子样,光滑如镜。多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症。

197、即舌有裂纹,为伤阴的证候。若舌绛光燥而显裂纹,多属热盛伤阴。若舌色淡,质软而有裂纹,多为久病阴阳俱虚、气血两伤。

198、舌卷,舌体卷曲不伸;卵缩,睾丸上缩。皆为足厥阴肝经气绝证候。肝主筋,肝脉经外阴、上循咽喉。当火热燔灼肝经,病情发展到危重时,则其筋脉挛缩,故舌卷曲不伸,睾气上缩。可见于急性热病的衰竭期或严重的脑血管病变等。

199、舌质深红色。多见于温病邪热传入营分。苔初起绛色尚有黄白苔,是邪在气分,未尽入营。舌质鲜绛,往往是心包络受邪。舌绛而中心干,属胃火伤津。绛而光亮,是胃阴大伤。若绛而有大红点,是热毒乘心。舌尖独绛是心火盛。若绛而干枯,是肾阴已涸。若舌络,望之似干,用棉签拭之而有津液的,是津液亏而湿热上蒸或有湿痰。舌络而有粘腻白苔,是“湿郁热伏”。近人从临床观察发现,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的疾病等,患者舌质多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全舌光剥如镜(《新编中医学概要》)。

200、蹇,迟钝之意。指舌体卷缩、转动迟钝或强硬不能言语。多因痰阻心窍或热灼阴伤所致。多见于中风或乙脑及其后遗症等。

201、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舌嫩红无苔为阴虚火旺。舌鲜红而起芒刺,是营分有热;红而干说明胃津已伤。舌尖红,可见于心火上炎;舌边红,多属肝瞻有热。

202、又称“舌缩”,即舌体收紧而不能伸张。可因有寒热或痰湿所致。舌淡而苔白润,是寒凝经脉;舌红绛而干,无苔或有焦黑苔,是热病伤津;舌胖粘腻而短,是痰湿阻闭。凡舌短缩强硬、神昏不语者,多属危重证候。

203、即舌头颤动。多因“内风”引起。舌色淡红而蠕蠕颤动,见于血虚生风;若舌色紫红而颤动,多见于“热极生风”。此外,舌挺而颤动,可见于酒精中毒。

204、脉象的一种。脉动往来不流利,虚细而迟,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之状。多由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气滞血瘀所致。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

205、望诊内容之一。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诊察时须注意颜色的沉浮、散搏、润泽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如色明显为浮,主表病;色隐晦为沉,主里病;色淡而疏落为散,多为新病、邪浅;色深而壅滞为抟,多为久病或邪盛。润泽为有胃气;枯稿为胃气衰败。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一般亦认为与病变方向有关。上述几点,尤以枯槁和病色结聚一处为病情深重之象。临床上,色诊以“五色主病”为纲,但须结合症状,脉象等全面分析,才能作出判断。

206、面色樵悴无华,为慢性病容。若久病显露颜色枯槁不润的,称为“天然不泽”,属慢性重病容,是气血亏损,胃气将竭的现象。

207、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208、在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病色的变化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来说,色脉表现一致为顺,色脉表现不一致为逆。例如:患者面赤唇红、舌红苔黄等,都是热邪盛的病色,若出现洪数或滑数的脉象(阳脉或实脉)就是色脉一致,说明邪气虽盛,正气尚足,故为顺证,预后较好;若见上述病色而脉细数(脉虚),色脉就不一致,说明邪盛正虚,热伤阴津,或邪已内陷,故为逆证,预后较差。又如数脉为热,赤色亦为热。当脉数而面色苍白,或面色潮红而脉象微弱,都是色脉相反的逆证,亦预示病情凶险。

209、脉象的一种。脉来散而不聚,轻按有分散零乱之感,重按则触不到脉动。由气血消亡、元气耗散所致,见于疾病的垂危阶段。

210、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谿),候肾。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211、脉象的一种。脉来软弱而沉。见于气血不足的虚弱病症。

212、望舌苔的一些基本内容。润,指舌苔润泽,说明津液充足,但若兼有病理上的舌苔,则多属湿邪;燥,即舌苔干燥,不论见于何种舌苔,均属阴津已伤。腐,即舌苔如豆腐渣样。腻,即舌苔粘腻。参见“腐苔”、“腻苔”条。

213、脉象的一种。濡,就是软的意思。脉来细软而浮,轻按可触知,重按反不明显。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滞留。

214、望舌质的一些基本内容。荣,指舌体明润,说明津液充足。枯,即舌体干涸,说明津液已伤。若舌体瘦薄干枯,多属久病气血亏损。老,指舌体形色坚敛苍老,属实证。嫩,指舌体形色浮胖娇嫩,属虚证。舌体淡红胖嫩为阳虚,舌体瘦薄鲜红属阴虚。

215、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又称“人迎脉”。诊脉部位,即左手寸口脉的别称。足阳明胃经穴位名,位于结喉旁颈总动脉之后,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216、舌苔被食物或药物所染而改变了原来苔色。诊察时须加以注意,排除假象。

217、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急数,节律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218、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衡”,古代测量平衡的器具。秋应中衡,是用衡器来比喻秋季脉象相应地轻平虚浮一些。

219、指正常脉象在秋季的变化。“毛”,轻微之意。秋天阳气从春夏的发越转向收敛,故脉象搏动的幅度也从洪盛相应地减弱而稍浮一些。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医四诊指的是什么和中医四诊名词汇总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